连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旁的小巷风景
连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附近的那条老街。每次走出火车站,目光总会被对面那片老房子吸引。灰扑扑的墙面上爬着些青苔,几户人家窗台上摆着绿植,晾衣绳上挂着各色衣物,在微风里轻轻晃荡。
记得第一次走进去是个初夏的午后。巷口有家杂货店,老板娘正坐在店门口剥毛豆,收音机里咿咿呀呀放着粤剧。见我路过,她抬头笑了笑:“后生仔,要买水吗?”那神情自然得像在招呼老街坊。我买了瓶汽水,靠在柜台边喝,听她絮絮说这条巷子住了几十年,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,哪家媳妇生二胎了。阳光从遮阳棚的缝隙漏下来,在她花白的头发上跳跃。
往深处走,巷子窄得刚好容两人并肩。两旁的老屋挨得紧紧的,有些墙皮脱落了,露出里面的青砖。偶尔有摩托车“突突”地驶过,骑车的人会主动放慢速度,朝路边的老人点点头。这火车站旁的小巷风景,倒像是被时光遗忘的角落,与不远处火车站的喧嚣形成奇妙的对比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最让我着迷的是傍晚时分。家家开始准备晚饭,炒菜的香味从窗户飘出来。有户人家在院子里摆了小桌,老两口正就着夕阳吃晚饭,桌上一碟清蒸鱼,一碟青菜,简单却温馨。还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蹲在门口玩弹珠,看见我这个生人,也不怕生,咧嘴一笑露出缺了颗的门牙。
再往前是个小岔路口,左边通向一片菜地,右边接着另一条更窄的巷子。我选了右边,没想到别有洞天——这里藏着家竹编铺子,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编竹筐,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。他告诉我,这条连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以前是手艺人的聚居地,现在只剩他还在做老本行了。“年轻人都在火车站那边开了新店。”他说话时头也不抬,专注地摆弄手里的竹篾。
天色渐暗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不是那种明亮的路灯,而是从各家窗户透出的、暖暖的灯光。有户人家在院子里看电视,新闻联播的声音开得很大,路过的人都能听见。这种毫不设防的生活气息,让我这个外乡人心里也跟着柔软起来。
往回走时又经过那家杂货店,老板娘正在收摊。她认出了我,递过来一个橘子:“自家种的,甜着呢。”我道谢接过,橘子还带着夕阳的余温。走出巷口回头望,火车站旁的小巷风景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安宁,仿佛白天的车马喧嚣都与它无关。
后来每次在连州火车站下车,我都会特意穿过这条巷子。春天墙头会开出不知名的小花,夏天有老人在树下摇扇乘凉,秋天家家户户晒着腊味,冬天则飘着煲汤的香气。这条连州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就像生活的底色,不张扬,却真实得让人心安。或许真正的市井味道,就藏在这些看似平常的角落里,等着有心人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