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鸭山学生品茶上课,校园茶艺学习时光
那杯茶里的青春滋味
课铃响起,同学们没有像往常一样翻开课本,而是轻轻摆开青瓷茶具。热水注入玻璃壶的瞬间,蜷曲的茶叶舒展开来,教室里飘起淡淡的茉莉香。这是双鸭山某中学周叁下午固定的场景——茶艺课。
你可能想问,学生上课不学数理化,怎么泡起茶来了?刚开始我也纳闷。直到看见学生们专注地盯着茶叶在水中沉浮,用小拇指轻轻稳住盖碗,我才发现这堂课教的远不止是泡茶。
记得第一节课上,有个男生特别急躁,热水还没凉到合适温度就急着冲泡,结果茶汤又苦又涩。老师没批评他,只是让他重新再来。第叁次尝试时,他学会了等待,当金黄的茶汤从公道杯分入品茗杯,他眼睛亮了:“原来对的时间这么重要。”
这样的双鸭山学生品茶上课已经坚持了两年。最初有家长质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,但慢慢地,他们发现孩子变得不一样了。那个总坐不住的女生能安静地完成一套茶艺流程;几个男生周末会陪爷爷喝茶聊天。茶成了连接两代人的纽带,这是谁都没想到的。
茶艺老师李先生说,他教的不是技巧,而是生活的态度。比如温杯这个动作,看似多余,实则是让茶具适应温度,就像我们做事前需要预热。再比如“凤凰叁点头”的斟茶手法,不只是好看,更是为了均衡茶汤浓度——公平,从一杯茶开始体会。
校园茶艺学习时光里,最打动我的是孩子们的变化。以前下课铃一响,大家像逃难似的冲出教室。现在他们会多坐五分钟,把茶具清洗归位,甚至讨论下次要带什么茶叶来分享。这种慢下来的节奏,在这个什么都讲究快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。
当然,这门课也不是一帆风顺。有学生起初觉得这是老人家才喜欢的东西,直到尝到自己亲手泡出的第一口甘醇;有家长担心影响成绩,后来发现孩子反而更会安排时间了。茶如人生,总要尝过才知道滋味。
窗外飘着雪,教室里却暖意融融。孩子们围坐在一起,比较着谁泡的茶汤更透亮,讨论着不同茶叶的性格。铁观音像谦谦君子,普洱像智慧长者,龙井则像江南少女。透过一杯茶,他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。
或许很多年后,这些孩子会忘记某次考试的分数,但会记得某个午后,他们第一次品出茶里的回甘。那种先苦后甜的体验,会成为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底气。校园茶艺学习时光种下的种子,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悄悄发芽。
茶凉了可以再续,就像青春永远有新的可能。当书香遇见茶香,当传统文化走进现代课堂,教育便有了温度。这温度,刚好是一杯茶的温度,也是成长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