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港同城约初中生100元,东港本地学生相约100元
最近在本地论坛看到一个帖子,标题写着“东港同城约初中生100元”,下面还跟着类似的内容。说实话,第一眼看到这个,我心里咯噔一下。这年头网络信息太复杂,有些东西看着简单,背后可能藏着我们没想到的风险。
我家对门就住着个初中生,每天背着书包蹦蹦跳跳上学。有次看他蹲在小区门口发呆,我问怎么了,他说约了同学写作业,结果同学临时有事。这孩子掏出手机给我看聊天记录,嘟囔着“明明说好叁点见面的”。我忽然想到,要是这时候冒出个不怀好意的“东港本地学生相约”,孩子可能真会上当。
家长们的共同担忧
上周末去学校开家长会,好几个家长都在聊这事。李姐说她女儿最近老抱着手机,问和谁聊天,孩子就说是“同学”。张叔更着急,说他儿子差点被个“东港同城约初中生”的群组骗了,说是参加活动能拿钱,幸好发现得早。
现在的中学生,零花钱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。一百块对咱们大人不算什么,但对孩子来说,能买好几杯奶茶,或者充个游戏皮肤。那些打着“东港本地学生相约100元”旗号的信息,就是看中了这点。
我记得班主任王老师说过,这个年纪的孩子最容易冲动。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,其实判断力还不够。网上交朋友没错,但要是冲着“100元”去见面,谁能保证安全呢?
前几天路过青少年活动中心,看到宣传栏上贴着网络安全海报。有个案例特别戳心:隔壁市有个初中生,就是轻信了“同城约”的邀请,结果被骗到郊区,差点回不来。孩子后来哭着说“就是想着能赚点零花钱”。
其实我在想,为什么这样的信息会有市场?除了孩子缺乏警惕,是不是也说明他们缺少有意思的线下活动?要是周末有更多篮球赛、读书会,或者有趣的社区实践,孩子们可能就不会被那些“东港同城约”吸引了吧。
我侄子去年就经历过这么个事。他在游戏里认识个自称“同校学长”的人,约他周末去网吧,说给他充点卡。幸好我哥多了个心眼,跟着去看了看,结果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什么学生。回来后,我哥没骂孩子,而是带着他去参加了游泳班,现在侄子交了一群真正喜欢运动的朋友。
说到这儿,我觉得咱们做家长的得换个思路。光禁止孩子上网不行,得教他们怎么识别风险。比如看到“东港本地学生相约100元”这种太好的事儿,就得多个心眼——天上不会掉馅饼,这个道理得让孩子明白。
现在每次看到邻居家那个初中生,我都会想起这些。孩子们的世界很简单,可能觉得见面聊聊天、赚点零花钱没什么。但作为大人,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没那么简单。保护好他们,就是保护好我们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