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伦100米内附近的人,身边邻近的居民
这几天我总在琢磨,海伦100米内附近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?虽然住在同一个小区好几年了,可除了点头之交的物业保安和快递小哥,好像还真没认真观察过周围这些邻居。
昨天傍晚取快递时,正好碰上隔壁楼的陈阿姨。她抱着两箱水果站在蜂巢柜前发愁,我顺手帮她取了件。"姑娘你看,这橙子多水灵。"她硬是往我怀里塞了五个,"我儿子每周都寄,一个人哪吃得完。"这才知道她儿子在国外,老伴去世后一直独居。说着就从布袋里掏出老花镜,非要给我看手机相册里孙女的视频。
晨光里的烟火气
今早特意起了个大早,在小区健身区慢跑时撞见不少熟人。遛狗的退休教师王大爷每天准时出现,他的金毛已经认得我,大老远就摇尾巴;7号楼的年轻夫妻牵着双胞胎学步,两个孩子摇摇晃晃像两只企鹅;还有总坐在长椅上看报的沉先生,他说这份报纸订了二十年,虽然现在都用手机,可摸着纸张才觉得踏实。
说来也怪,平时总觉得城市里人情淡薄,可当你真正留意身边邻近的居民,会发现大家其实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相互温暖。上周楼道停电,是903的小伙子帮忙检查电闸;前天电梯维修,住在顶楼的李奶奶爬楼梯吃力,好几个邻居轮流搀着她休息。这些细碎的小事,让钢筋混凝土的大楼突然有了温度。
社区微信群里正在组织周末旧物置换活动,张罗这事的是幼儿园林老师。她说最初只是几家宝妈互换童装,现在发展到整个小区都参与。上次我把闲置的书架送给了刚搬来的新婚夫妇,他们回赠了盆绿萝,如今这盆绿萝在我阳台上长得正旺。
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本质吧。我们这些生活在海伦100米内附近的人,像散落的拼图碎片,看似互不相干,其实都在彼此的生活里留下浅浅的印记。不需要刻意经营,只是在晨练时打个照面,在取件时寒暄两句,在需要时搭把手。这种恰到好处的距离,反而让邻里之情更显珍贵。
黄昏时分又见到陈阿姨,她正在小花园里喂流浪猫。看见我便招手:"快来,这只小叁花特别亲你。"夕阳把她的银发染成暖金色,猫咪蹭着她的裤脚。我忽然觉得,所谓乡愁未必在远方,这些身边邻近的居民,早已在不知不觉中,构成了我们在这个城市最真实的坐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