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,赤水何处有站小巷的地点
刚到赤水那会儿,我站在街头有点发蒙。看着导航上密密麻麻的街道,心里直嘀咕:这赤水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?
说实话,问路这事挺有意思。我问过街边卖豆腐脑的大妈,她舀着豆花说:“往前走两个红绿灯,瞧见老槐树就往里拐。”又问了个骑电动车的小哥,他刹住车比划着:“你说的是不是邮政局后面那条?石板路,窄得很。”
走着走着忽然明白了,在赤水问路不能太死板。当地人说的“站小巷”,其实就是找个显眼的地标站着等。比如老百货公司门口,或者中心小学对面的报刊亭。这些地方人来人往,问路特别方便。
老街巷里的烟火气
找到正确方法后,我发现赤水的巷子真有意思。有的巷子窄得两个人要侧身过,晾衣杆从这边窗台伸到对面阳台。下午四五点,家家户户开始做饭,辣椒炒肉的香味飘得满巷都是。
在一条叫“打铁巷”的老街,我遇见个修鞋的老师傅。他边说边钉鞋跟:“现在年轻人用导航,我们那会儿都是靠嘴问。赤水何处有站小巷的地点?随便找个店铺门口站着,自然有人告诉你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小时候,在老家也是这样问路的。现在手机导航虽然方便,却少了这种人与人的交流。有时候绕点路,反而能遇见意料之外的风景。
转过巷口,看见几个老太太坐在凳子上择菜。她们告诉我,前面那棵黄桷树底下,常年都有叁轮车夫在等活儿。要是找不到路,去那儿准没错。“他们整天在街上转,赤水哪有站小巷的地方啊?问他们最清楚啦!”
站在黄桷树下等车时,我发现这里确实是个天然的问路点。不时有人来问路,车夫们总是热心地指方向。有个大叔特别逗,给人指完路还要补一句:“记住喽,看见红房子就往右,别往左,左边是死胡同。”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来。我突然觉得,在赤水找路这件事,已经不只是找路那么简单了。它让我看到了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样子,听到了最地道的方言,闻到了最家常的饭菜香。
回旅馆的路上,我又试着不用导航。凭着白天记住的几个标志——蓝色窗框的理发店、总拴着条大黄狗的杂货铺、墙头爬满牵牛花的老院子,居然真让我找回去了。这种感觉,比跟着手机导航走要有成就感得多。
躺在床上想想,明天要是还有人问我赤水何处有站小巷的地点,我大概会告诉他:别光看手机,多问问当地人。毕竟最好的导航,就长在嘴巴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