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勒泰站街快餐约学生,阿勒泰路边简餐寻学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6:24:29 来源:原创内容

阿勒泰的傍晚总是来得特别迟,晚上九点天空还泛着鱼肚白。我裹紧外套走在建设路上,路灯刚亮起来,把影子拉得老长。这条街西头开着几家小餐馆,门口支着红色帐篷,蒸笼冒着热气,老板娘正把“快餐十五元”的牌子搬到人行道上。

穿校服的男孩蹲在马路牙子上系鞋带,书包滑到肘弯。老板娘吆喝一声“炒面片好了”,他立刻站起身,掏出皱巴巴的纸币。我看着他站在摊前狼吞虎咽,校服袖口蹭上了铁架台的锈迹。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再往前走到团结路口,几个学生围在烤馕摊前。戴白帽的维吾尔大叔把热馕从炉膛里取出来,金黄的馕饼撒着芝麻,他们掰开馕分着吃,馕渣掉在校服裤上也顾不上拍。有个男生特别瘦,校服像挂在衣架上,他小心地把剩下半个馕塞进书包,估计是留着当明天早饭。

街对面有家重庆面馆,玻璃上贴着“学生套餐送饮料”。穿二中校服的女生坐在最里桌,面前摊着练习册,筷子在碗里搅了半天也没吃几口。她盯着窗外发呆,手指不停转着笔,突然抓起书包翻找,掏出响个不停的手机按掉,继续埋头发呆。

这些路边小馆子啊,就成了不少学生的食堂。家里忙得顾不上的,零花钱紧巴巴的,或者单纯想避开食堂排队的,都爱来这儿凑合一顿。老板们也习惯了,总会多给半勺菜,或是往饭盒里多加个鸡蛋。

烤串摊的杨阿姨撩起围裙擦手,指着刚跑过去的几个男生说:“这些娃儿天天来,家长在外头打工不容易。”她往烤架上撒辣椒面,火苗窜起来,映得她额头亮晶晶的,“我儿子以前也这样,现在考到乌鲁木齐去了。”

正说着,叁个男生凑钱买了两串烤馒头分着吃。个子最高的那个把馒头让给另外两人,自己啃着从家里带的苹果。他们聊着明天数学测验,互相考公式,笑声惊起了路边打盹的野猫。

黄昏里的等待

天终于暗下来了,沿街店铺亮起招牌。我注意到邮局台阶上坐着个女孩,她不停看表,脚边放着琴盒。对面快餐店的钟指向七点半,她突然站起来招手——有个中年妇女小跑过来,递过保温盒,看着她蹲在路边吃起来。

妇女是附近保洁员,蓝色工作服还没换。她撩开女儿汗湿的刘海,轻声说慢点吃。女孩扒着饭,琴盒夹在两腿之间。这个点,本该在家吃饭的。

路灯“啪”地全亮了,建设路突然变得明亮。补习班下课的学生涌出来,各个快餐摊前都排起小队。卖抓饭的老板扯着嗓子喊:“最后两份!送酸奶!”两个男生飞奔过去,差点撞翻放学的幼儿园小朋友。

穿二中校服的女生终于从面馆出来,手机贴在耳边:“妈,我吃过啦...嗯,在食堂吃的...”她捏着只剩十块钱的钱包,朝公交站走去。面馆老板追出来塞给她一个茶叶蛋,她推辞不过,鞠躬时马尾扫过肩膀。

烤馕摊前,那个瘦男生又回来了。他帮大叔收凳子,换来两个剩馕。大叔摸摸他的头,往他书包侧袋塞了瓶矿泉水。男孩走远后,大叔对我说:“他爸在矿上,几个月没回家了。”

夜色渐浓,建设路上的学生慢慢散了。快餐摊开始收摊,老板娘把“十五元”的牌子搬回店里。路灯照着空荡荡的马路,只有烤串摊还亮着,等最后几个下晚自习的学生。

我站在街角,看见那个最瘦的男生从巷子里钻出来,手里攥着单词本。烤串阿姨招手叫他,递过用报纸包好的烤包子。他犹豫着,阿姨直接塞进他书包:“明天再算钱!”

建设路安静下来,只剩馕坑余温裹着麦香。明天放学钟声响起时,这些阿勒泰路边简餐寻学子的故事还会继续。街灯会亮,帐篷会支起,而那些奔跑在校服与成长之间的年轻身影,依然会在这条街上寻找一碗热饭,片刻温暖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