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嘴山大学城周边被称为炮楼,邻近区域类似称谓
那个特别的称呼
第一次听到“炮楼”这个说法,还是大叁那年。几个学弟在食堂边吃饭边唠嗑,一个说:“晚上去炮楼那边吃饭不?”我当时就愣住了,心里直嘀咕,这大学城附近,哪儿来的炮楼啊?后来才弄明白,他们说的是校门外那片生活区。这称呼挺有意思的,一下就记住了。
说起来,那片地方其实就是普通的商业街。楼下是各种小店,麻辣烫、复印社、网吧、奶茶店,楼上是住户,很多都是租给学生的小单间。白天人来人往挺热闹的,晚上更是灯火通明。可为啥偏偏叫“炮楼”呢?我问过不少人,谁都说不清最早是谁开始这么叫的。有人猜是因为那些楼长得方方正正,像老电影里的炮楼;也有人开玩笑说,是因为学生们期末熬夜复习,在那通宵“开炮”攻克难题。不管怎么说,这名字就这么传开了,大家一听都知道指的是哪儿。
这个称呼传着传着就固定下来了。现在不光是学生,连周边开店的小老板们也都这么说。“炮楼那边的炒饭”、“炮楼下面的理发店”,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号。这种自发形成的叫法,比任何官方路名都来得亲切。毕业多年的学长回来说起“炮楼”,眼睛里还闪着光,那不只是个地名,更像是一段青春的密码。
其实每个大学城周边,好像都有这么些特别的叫法。就像我们隔壁那所师范院校,他们把生活区叫“兔子窝”,因为女生多,晚上成群结队回宿舍,远远看着就像一群小兔子。再往南一点的理工大,男生们把校门口的小吃街叫做“弹药库”,说是熬夜打游戏时要随时补充弹药。这些称呼听着有点滑稽,细想却特别贴切。
这些外号能流传开来,说到底是因为它们接地气。比起正儿八经的街道名称,这些学生们自己发明的叫法,带着年轻人的幽默和创造力。它们就像校园文化里长出来的野草,虽然不起眼,却特别有生命力。你走在路上说“我去一趟炮楼”,比说“我去学府路商业区”要顺口多了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些特别的称谓,或许比毕业照更能留住记忆。多年以后,当我们在不同城市为生活奔波,突然听到“炮楼”这两个字,那些深夜里一起撸串的喧闹,考试前熬夜复习的灯光,还有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,都会一下子涌到眼前。这些看似随意的称呼,其实悄悄收藏了我们最真实的大学时光。
现在每次路过那片区域,看着新生们有说有笑地走进“炮楼”,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。这些由学生们口耳相传的称呼,或许永远不会出现在城市地图上,但它们会一直活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记忆里,成为青春最鲜活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