乐昌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
乐昌城南有条老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青苔像绒布似的铺开。每天下午四点,有个系着藏蓝围裙的阿姨会推着三轮车出现在巷口,车头挂着的硬纸板上写着:"鲜肉馄饨 150元"。这价格在别处能买二十碗,可老街坊都懂,那是阿珍婆婆守了三十年的规矩——每天只做三份,每份都盛满海碗,足够两个人分着吃。
巷尾裁缝铺的陈爷是常客。今儿他照例坐在褪色的雨棚下,从怀里摸出装白酒的扁铁壶。阿珍婆婆舀馄饨时总要念叨:"又空腹喝酒,胃不要啦?"说着往他碗里多撇一勺虾皮。150元的馄饨里有叁只整虾仁,溏心蛋永远搁在正中央,汤底用鱼骨熬足叁个钟头,这些细节陈爷比谁都清楚。
木匣里的旧船票
有回陈爷醉酒,从樟木箱底翻出泛黄的船票让我瞧。1993年开往厦门的夜航船,票价栏印着"150元"。"那会儿我跑船,她在家做绢花,每朵挣两毛钱。"他眯眼望着巷口翻滚的蒸汽,"有年台风天我提前返航,看见她蹲在码头给人缝补帆布,十个指头全是血口子。"
后来陈爷用半年积蓄买了对金耳环,阿珍却转身进了后厨。再出来时端着砂锅宣布:"往后咱的招牌馄饨就卖150,谁吃得起谁吃!"当时刚下岗的工友们偷摸凑钱来光顾,总能发现碗底埋着退回的红包。这价格从此成了巷子里的暗号,装着彼此心照不宣的体面。
如今叁轮车轱辘转过万次日升月落,当初的工友们都搬进了电梯房。有房地产商来量过地,说这巷子每平米能值八万。陈爷挥着竹扫帚赶人:"我们这儿啊,留着150块钱的念想呢!"隔天巷口墙上突然冒出歪扭的粉笔字:"昨天少找你十块,放馄饨车筐里了。"后面跟着七扭八拐的笑脸。
梅雨季来时,阿珍婆婆在汤锅里加了新晒的紫苏。有个穿校服的女孩天天来买最便宜的葱油面,总盯着价目表最上那行数字发呆。直到毕业典礼那天,她带着存钱罐跑来:"要一份150的!"打开罐子倒出满地硬币时,阿珍婆婆突然用围裙按住眼角。后来女孩才知道,那天的馄饨馅里混进了泪水,咸得让人直灌凉白开。
暮色染红瓦檐时,馄饨车辙印渐渐被晚风抚平。150元在别处或许只是顿便饭,在这巷子里却是能熨平岁月褶皱的温度。路灯次第亮起,照见叁轮车斗里没卖完的生馄饨——那是留给晚归快递员的,照旧分文不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