赤水学生品茶工作室,赤水学子茶艺交流坊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2:55:10 来源:原创内容

赤水河边总飘着淡淡的茶香,这不,几个赤水大学的学生最近捣鼓出了个新鲜事儿——赤水学生品茶工作室。说是工作室,其实更像是个茶香四溢的小窝,就在学校后门那棵老榕树底下。

推开那扇贴着茶叶拓印画的木门,你会发现自己瞬间被暖黄色的灯光包裹。窗台上晾着的桂花正散发着甜香,和桌上紫砂壶里逸出的茶气搅在一起。墙上挂着手写的《茶经》节选,毛笔字虽然略显稚嫩,却透着年轻人特有的认真劲儿。

茶香里的青春时光

“最开始就是几个茶友凑一块儿喝茶聊天。”工作室的发起人小林边烫茶杯边说,“后来发现好多同学都对茶文化感兴趣,但总觉得门槛太高。我们就想着,能不能弄个让大家轻松接触茶的地方?”

他们从家里搜罗来各式茶具:有爷爷那辈留下的老盖碗,有去景德镇旅行时淘的手绘品茗杯,还有学弟从云南寄来的傣族竹茶筒。这些带着故事的器具摆在原木桌上,倒比专业茶室的装备更有温度。

每周叁下午是固定的茶会时间。不同院系的学生聚在这儿,有时品鉴新到的凤凰单丛,有时比较不同水温对绿茶口感的影响。经济系的同学还帮着算了笔账,怎么用最少的预算收集到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茶叶品种。

茶香氤氲中,那些对于学业、生活、未来的话题,都像茶叶在杯中舒展般自然流淌。偶尔聊到兴头上,窗外已是暮色四合,茶也续了叁四泡,大家才惊觉时间过得这样快。

从品茶到懂茶

这个赤水学子茶艺交流坊最近在尝试更有趣的事——把现代年轻人的思维注入传统茶文化。美术专业的同学设计了融合当地苗族元素的茶席,文学院的学生给每种茶叶配上了原创小诗。

上个月,他们甚至组织去了附近的茶山。跟着采茶阿姨学采摘技巧,在制茶师傅身边看青叶如何变成干茶。“原来一杯好茶背后有这么多门道。”生物工程专业的小张感叹,“回学校后,我好像更能品出茶叶的层次感了。”

最近工作室添了个新玩法:盲品挑战。蒙着眼睛靠嗅觉和味觉猜茶类,这可是个技术活。有次有个同学把铁观音认成了龙井,引得满堂欢笑。不过说来也怪,闹过笑话之后,反而把茶叶特征记得更牢了。

这些年轻人正在用他们的方式,让茶文化变得生动可亲。没有高深莫测的术语,没有刻板的规矩,只有对茶最本真的喜爱和好奇。就像他们常说的,好茶不该被供在神坛上,而该飘香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。

夜幕降临,工作室的灯还亮着。几个身影围坐在茶海前,水汽袅袅升起,与窗外的月色交织。茶还在泡,故事还在继续,而赤水河依旧在窗外静静流淌,见证着这群年轻人与茶相伴的青春时光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