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汾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,临汾学子随时联系电话
最近听说了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好几个群里都在传什么“临汾大学生随叫随到”的联系方式。这事儿让我琢磨了半天,现在大学生都这么拼了吗?
那天在烧烤摊碰见读大叁的表弟,他边撸串边划手机屏幕:“哥你看,我们班群里又在转发这个。”我凑过去一看,赫然写着“临汾大学生随叫随到手机号”几个大字。表弟摇摇头说:“这都第几波了,每次号码都不一样。”
校园里的真假信息
趁着周末去大学城转了转,公告栏上果然贴着些手写小广告。“家教陪读”“代取快递”“活动充场”,各种服务五花八门。有个男生正在撕除过期广告,我上前搭话,他擦擦手上的灰说:“这些号码真真假假的,我们学生会的天天都得清理。”
在教学楼走廊遇到位戴眼镜的女生,她刚结束勤工俭学的值班。“确实有同学在做临时服务”,她扶了扶眼镜,“但都是通过正规平台接单,谁会随便留个人手机号啊。”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某个校园服务础笔笔,上面的订单明码标价,还有评价系统。
学生处王老师倒是对这种现象见怪不怪:“每年开学季都会冒出这类信息,有些是商家蹭热点,有些纯属恶作剧。”他办公室的记事板上还贴着上周刚处理的虚假广告案例。
那些真实的校园服务
其实正规的学生服务团队还真不少。在食堂碰到做校园创业的李同学,他的团队正在推广“临汾学子随时联系电话”项目。“我们登记了200多个勤工俭学的同学信息”,他翻着花名册介绍,“不过全部要经过实名认证,而且绝不随意泄露联系方式。”
他们的服务流程挺规范:客户通过公众号下单,系统根据专业特长匹配学生,完成后双方互评。正在送快递的小张就是团队成员之一,他停稳电动车说:“这样比乱留手机号安全多了,报酬也准时。”
图书馆四楼有个创业孵化基地,这里孕育着不少学生项目。负责老师翻着项目书说:“我们鼓励学生用专业能力服务社会,比如程序设计、翻译这些。随便留手机号那种方式,既没保障又容易引发纠纷。”
大叁的刘同学刚给初中生补完课回来,她擦着汗说:“我都是从学校勤工俭学中心接单,家长直接和学校结算。那些随便流传的手机号,我们都不敢信。”
学生公寓楼下的布告栏新贴了防骗提示,宿管阿姨正往上面加盖红章。“现在骗术花样多得很”,她举着刚没收的小广告,“同学们可得擦亮眼睛。”
学生服务中心的窗口前排着队,正在咨询兼职信息的赵同学说:“想找靠谱的临时工作,还是得来这儿登记。外面传的那些号码,十个有九个是假的。”
学生会的同学最近在筹备校园安全讲座,主席小陈翻着笔笔罢说:“我们特意加了防范虚假信息的内容。有些同学心急找兼职,容易掉进陷阱。”
教师家属院的张奶奶倒是真存了几个勤快学生的电话:“都是经过物业登记的好孩子,帮忙修电脑、教手机操作,但人家可不是随叫随到,得提前预约呢。”
夜色中的教学楼灯火通明,自习室里的同学们还在埋头苦读。或许真正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,在学业与实践中寻找平衡,而不是靠几个神秘号码就能随叫随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