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港怎么找到做外援的学生,贵港寻找学生外援的途径
最近收到不少家长和同学的私信,都在打听同一个问题:在贵港想找成绩好的同学做课外辅导,到底该从哪里入手?这事儿确实挺让人头疼的。
记得上周在米粉店遇到个家长,她边搅着碗里的汤边叹气:"我家孩子物理总不开窍,想找个理工科的大学生带带,可托人问了好几圈都没消息。"她突然压低声音,"总不能满大街贴寻人启事吧?"这话把我逗笑了,但笑完又觉得确实是个现实难题。
从校园信息栏开始摸索
其实贵港几所中学的公告栏偶尔能看到手写的小广告。上周经过荷城中学,就瞥见一张泛黄的便签纸:"高叁学长可辅导数理化,联系方式138虫虫虫虫"。不过这类信息得仔细甄别,最好能约在校园图书馆见面聊聊。
现在很多年轻老师也会主动牵线。我认识的一位班主任就建了个"学长学姐资源库",把往届优秀学生的联系方式整理成册。有家长需要时,她就像翻开秘籍似的推荐合适的人选。
不过要注意的是,直接到校门口堵人可不合适。毕竟学生们都有自己的课业,突然被陌生家长拦住会很为难。
让资源流动起来的新途径
最近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——社区里的退休老教师成了最佳中介。他们教过的学生遍布各大高校,牵起线来特别靠谱。江南社区的王老师就经常捧着她的翻盖手机,乐呵呵地给毕业生发短信:"有个学弟需要辅导,你周末有空不?"
奶茶店也可能遇见惊喜。上次在凤凰街的饮品店,就听见两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在讨论:"这周末要给个初二学生补英语,你说从时态开始讲会不会太枯燥?"我假装整理吸管,默默记下了她们校徽的模样。
现在有些超市的寄存柜也成了信息交换站。偶尔能看到用磁铁固定的便条:"寻数学辅导,可联系陈阿姨187虫虫虫虫",旁边往往还画个可爱的笑脸。
体育场馆其实也是个好地方。上次陪侄子去羽毛球馆,听见隔壁场地的教练在打电话:"我们队里有个体育生文化课不错,要不要让他试试?"你看,机会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。
线上线下结合的巧方法
虽然强调避免纯线上渠道,但巧妙结合线下验证的线上联络确实能提高效率。比如在本地论坛发现合适人选后,可以约在港北区图书馆的阅览室见个面。既能看看对方的谈吐,又能观察他辅导时的耐心程度。
我邻居上个月就在菜市场解决了这个难题。她买青菜时听到摊主跟女儿通电话:"你表哥不是师范毕业吗?"就这样阴差阳错找到了合适的辅导老师。所以说啊,有时候多和身边的人聊聊天,说不定就有意外收获。
现在不少社区服务中心也提供这类信息服务。工作人员会把登记在册的大学生信息整理成卡片,像图书馆查资料那样方便查阅。不过要记得带上学生证复印件核实身份,这样对双方都负责。
其实找外援这件事,就像配钥匙找对锁匠那样。需要多试试不同途径,保持耐心。重要的是找到真正靠谱的人,毕竟这关系到孩子的学习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