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州100米内附近的人,高州百米周边居民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23:14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两天我就在琢磨,咱们高州这小城虽说不大,可邻里之间的关系还真有意思。记得前阵子去菜市场买菜,卖菜的阿婆老远就招呼:"阿妹,今天的花生油是现榨的,给你留了两瓶!"我这才想起,上周路过时随口提了句想买纯正花生油。

百米内的烟火气

从我家阳台望出去,能看见隔壁栋叁楼的阿姨每天准时晾衣服。她家阳台上那盆叁角梅开得正艳,和我家的竟是同一个品种。有时候晚上做饭发现少了葱姜,走到楼下小卖部不过两叁分钟,路上能遇见刚下班的老邻居,站在路边聊上几句最近菜价。这种百米内的熟络,让人走在巷子里总觉得踏实。

说实在的,现在虽然人人都用智能手机,可咱们高州人还是更习惯面对面说话。昨天在社区广场,看见几个老人家围坐着下象棋,旁边放着功夫茶具。穿白色汗衫的李伯举着棋子犹豫半天,对面陈叔就笑他:"你这步棋想了十分钟,我茶都喝叁杯了!"这话引得众人都笑起来。这样的场景,在高州百米内的生活圈里每天都在上演。

巷子里的脚步声

我家住在老城区,青石板路走起来哒哒响。晚上九点多,听见熟悉的脚步声就知道是楼上的张医生下夜班回来了。他总会在楼道里停留片刻,检查每层的感应灯是否正常。有次我晚归碰上他,他笑着说:"这盏灯前几天坏了,刚才顺手换了新的。你们姑娘家走夜路,得亮堂些。"

这种被默默关照的感觉,让我想起小时候住筒子楼的日子。那时候整栋楼就像个大家庭,谁家煲了汤都会给邻居盛一碗。现在虽然大家都住进了单元房,但高州人那种热情淳朴的邻里情却没变。前两天刮大风,五楼的王阿姨挨家挨户提醒收衣服,生怕大家的衣物被风刮跑。

说到这个,前两天还真发生了件暖心的事。对面楼新搬来一对年轻夫妻,周末想在阳台装晾衣架。正在发愁怎么施工时,楼下修电器的陈师傅刚好路过,二话不说就从店里拿来工具帮忙。装到一半,斜对面开五金店的老板也凑过来指点该怎么固定更牢固。这让我不禁感叹,在高州这样的地方,陌生人要变成熟人,可能也就隔着一百米的距离。

最近雨水多,巷口补鞋的老周总是在摊位上多放几把雨伞。有次我好奇问他,他擦着老花镜说:"这附近学生多,万一放学赶上下雨,能救个急。"他说这话时轻描淡写,仿佛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。其实老周在这条巷口摆了二十年修鞋摊,见证了多少人的来来往往。

有时觉得,现代生活把人都关在了一个个水泥盒子里。但在咱们高州,百米内的人情往来反而愈发珍贵。昨天看见社区公告栏贴了张寻物启事,楼下的超市老板立刻把消息发到邻里群,不到半小时就有人把捡到的东西送回来了。这种效率,怕是再发达的科技也比不上。

如今我散步时总爱多绕几条巷子,听听街坊们的谈笑声,看看小店里熟悉的面孔。这些看似平常的相遇,组成了高州最真实的生活图景。或许正是这些百米内的温暖瞬间,让我们这座小城始终充满着人情味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