阆中100米内学生约,阆苑百米学子约相伴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42:02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起我们阆中古城啊,最近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。你随便在古街巷子里走走,保准能听见这样的对话:“走,百米内学生约一个?”“巧了,我正想找阆苑百米学子约相伴呢!”这俩说法听着像绕口令,其实就是街坊邻居们自发形成的趣味邀约。

我家隔壁的王婶就是个典型。那天看她提着两篮新鲜枇杷往外走,我随口问了句,她眼睛笑成了月牙:“跟实验小学张老师约好啦!她班上孩子想写枇杷的观察日记,我家院子这两棵树正合适。你看,从她学校走到这儿,撑死九十米!”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步数记录,那认真劲儿把我都逗乐了。这种百米内的相约,省时省力不说,还特别有人情味。

阆苑里的新风景

你要是傍晚路过华光楼,准能看见叁五个系红领巾的孩子蹲在石阶上,围着位戴老花镜的爷爷。那是师范附小的学生在做“古建筑探秘”作业,教历史的李爷爷就住在楼上。孩子们举着笔记本叽叽喳喳:“李爷爷,飞檐上的脊兽叫什么呀?”“这座楼真的防火防洪吗?”老人扶着眼镜直笑:“慢点问慢点问,咱们百米之内天天见,你们随时来,我慢慢讲。”

这种“阆苑百米学子约相伴”渐渐成了风气。以前孩子们放学就埋头写作业,现在倒好,经常约着同学去邻居家看盆栽、学剪纸,或者帮独居老人读报纸。距离近了,心也近了。书院街的刘奶奶逢人就夸:“自从跟孩子们约好每周叁来听戏,我这《牡丹亭》唱得都比年轻时亮堂!”

记得有回在醋坊街,看见两个中学生扶着骑自行车摔倒的外地游客去诊所。游客感激地要付钱,高个男孩摆摆手:“诊所是我同学家开的,我们刚在百米内约好去图书馆呢,顺路的事。”那种理所当然的亲切,让游客连声感叹:“你们阆中人啊,处得跟一家人似的。”

现在走进任何一条巷子,都可能遇见这样的场景:或许是几个中学生围在银杏树下讨论数学题,或许是老师带着学生在杜家大院写生。古城的青砖灰瓦间,飘着少年人的笑语声,老宅院焕发出新的生机。这种自然而然的联结,让整座古城活泛起来了。

张阿姨的糍粑店最近成了“课外辅导站”。她女儿是语文老师,每天下午四点,总有附近的孩子来买糍粑,顺便问几句作文技巧。有家长过意不去要付补习费,张阿姨直接把二维码藏起来:“街里街坊的,孩子肯学是好事。咱们百米之内互相照应,日子才过得有滋味不是?”

暮色渐浓时,中天楼下的空地上又响起熟悉的喧闹。放学的孩子们放下书包,开始跳皮筋、丢沙包。住在叁楼的退休体育老师靠在窗边笑,随时准备下楼当裁判。这座活着的古城里,“阆中100米内学生约”早已不只是约定,更成了流淌在街巷间的生活旋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