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昌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,许昌小巷两百元的情缘
那天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巷子,把青石板路染成了暖黄色。我刚搬来许昌这座小城不久,就被这条巷子迷住了——晾衣绳上飘扬的衬衫,墙角蹲着打盹的橘猫,还有那家总飘着葱花香味的面馆。
常去的是巷口王阿姨开的面馆。八块钱一碗的阳春面,她能跟你聊上半小时的家常。“小李啊,你看对面那栋旧楼没?”有天她一边擦桌子一边说,“以前住着一对老夫妻,那可真是咱们巷子里的传奇。”
两百块钱开头的故事
王阿姨说的那对老夫妻,男的叫老陈,女的叫刘奶奶。故事要从四十年前说起。那时老陈还是个毛头小子,从乡下揣着两百块钱来许昌打工。就租在这巷子最里头那间不到十平米的屋子。
“你猜怎么着?”王阿姨压低声音,“他那两百块钱,在旧书摊上买了本《诗经》。别人都笑他傻,饭都吃不饱还买书。”可就是这本书,让他在巷子里遇见了当时在纺织厂工作的刘奶奶。老陈在院子里读“关关雎鸠”时,恰巧被路过的刘奶奶听见了。
两人相识后,老陈常请刘奶奶去吃两毛钱一碗的馄饨。剩下的钱,他们买了同样的笔记本,互相写信。“那时候多浪漫啊,”王阿姨感叹,“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发微信,哪懂那种纸短情长。”
老陈的木工活做得不错,慢慢在巷子里有了名气。谁家桌椅坏了都找他修,收费便宜,手艺却精。刘奶奶呢,总是在他干活时坐在旁边,手里做着针线活,偶尔抬头相视一笑。
他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,但巷子里的人都记得,每个月初老陈领了工钱,一定会给刘奶奶买块印花头巾,或是称半斤她最爱吃的桂花糕。
巷子深处的温情
我后来在巷子里遇见过他们一次。两位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的竹椅上,老陈在修一把旧二胡,刘奶奶在择青菜。阳光正好洒在他们花白的头发上,像镀了层金边。
“这二胡跟了我们叁十年喽,”老陈见我好奇,笑呵呵地说,“当年就是用这把二胡,在巷子口给她唱了好多歌。”刘奶奶不好意思地瞪他一眼,嘴角却带着笑。
他们留我吃了晚饭——很简单的一餐,稀饭、烙饼,还有一碟小咸菜。但那种温馨的感觉,比我在大酒店吃过的任何宴席都让人舒心。
老陈说,他们这辈子没离开过这条巷子。儿子在省城买了大房子接他们去住,住不到一个月就偷偷跑回来了。“还是这儿好,”刘奶奶接口道,“街坊邻居都熟,早上买菜能聊一路,晚上散步能碰上好几拨熟人。”
临走时,老陈突然说:“其实啊,感情就像这条巷子,看着普通,走进去才知道里头有多少故事。”
这句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或许这就是许昌巷子里两百块钱的爱情最动人的地方——它不华丽,却像巷子里的青石板,被岁月磨得温润光亮。
如今我依然常去王阿姨的面馆,偶尔会绕路从老两口门前经过。看见他们安然地坐在那里,就觉得这条巷子,这座城,都多了份让人安心的温度。
有时候我在想,现代人总在追求轰轰烈烈的爱情,却忽略了这种细水长流的相伴。就像这条巷子,乍看平凡,走进去才发现,每一砖每一瓦都有它的故事。
也许某天,我也会在这座小城里,遇见属于我的那份简单却温暖的缘分。不需要太多物质,就像那许昌小巷两百元的情缘,朴素,却经得起岁月的打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