乳山陌约500一次靠谱吗,附近陌陌约500可信吗
最近在本地论坛里总看到有人在问,乳山陌约500一次靠谱吗?说实话,第一次刷到这种帖子的时候,我对着手机愣了好几秒。现在连小县城都流行这种操作了吗?
上周末在奶茶店等人,隔壁桌两个小伙子的聊天内容直接飘进耳朵里。穿灰罢恤的那个压低声音说:“试过没?就咱们这儿陌陌上那种…”另一个戴眼镜的摇摇头:“万一是骗子呢?到时候钱转了人被拉黑,找谁哭去?”
这钱花得心里真没底
我捧着奶茶杯,突然想起表弟前阵子跟我吐槽的事。他同事在类似情况下转了六百,结果对方发来个定位在二十公里外的乡镇加油站。等他打车赶到那儿,发现根本没人影,再发消息已经是红色感叹号。这事成了他们办公室整整一周的笑料,可当事人那半个月都耷拉着脸。
我们家楼下便利店老板说得实在:“现在这些事啊,就像开盲盒。你永远不知道付款后等来的是惊喜还是惊吓。”他边说边整理货架,“上周还有个小伙来买烟,蹲在门口抱怨又被坑了叁百。”
其实琢磨琢磨,那些标着明确价码的,反而让人心里更打鼓。正常交友谁会把价格直接写在介绍里?这不明摆着等人上钩吗?我翻过几个这类账号,照片都是网图,定位随时在变,说话套路都差不多。
有个在派出所工作的远房亲戚说过,他们每个月都能接到几起类似报案。最常见的就是先付定金,然后层层加码。要路费、要保障金、要各种名目的费用,等你反应过来,已经被拉黑了。
有时候刷着这些社交软件,会觉得特别魔幻。明明是在找真人见面,却搞得像在玩扫雷游戏。每滑到一个可疑账号,都得在心里掂量几次:这个靠谱吗?那个是真人不?
我们小区保安老王的观点特别生动:“你看那些真谈对象的,哪个不是先约着喝奶茶看电影?直奔主题的,十个有九个是坑。”他每天看着来往的住户,见过太多抱着玫瑰花兴冲冲出门,垂头丧气回来的年轻人。
现在连我妈都知道提醒亲戚家孩子:“网上认识人可以,但提到钱就要警惕。”她退休教师的工作病又犯了,逮着机会就要给人上安全教育课。
其实想想也挺无奈的。现在生活节奏快,年轻人工作忙,确实没什么机会认识新朋友。但越是着急的时候,越容易踩进坑里。那些明码标价的陷阱,不就是盯着这种心态下手的吗?
昨天又看到有人在老乡群里问附近陌陌约500可信吗,底下没人直接回答,只有几个欲言又止的表情包。这种沉默,或许就是最真实的答案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