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南昌女子学院后街喝茶
傍晚五点半的光线最是温柔,斜斜地洒在南昌女子学院后街的青石板上。我总爱挑这个时间穿过宿舍区的小门,绕过那棵歪脖子的老槐树,往巷子深处走。这条路走了四年,闭着眼睛都能闻着茶香找到地方。
“来啦?”茶铺老板头也不抬,正往青瓷壶里添水。水是隔壁师范井里打上来的,带着点儿清甜。这家没有招牌的铺子藏在两栋居民楼夹缝里,门口竹帘常年半卷着,像欲说还休的邀请。
木桌椅被岁月磨得发亮,隔壁桌大叁的学妹在讨论文学社的选题,碎花裙角蹭着桌腿轻轻晃。她们面前那壶茉莉飘雪,是我们学校女生最常点的——便宜,耐泡,还能续叁次水。老板说这茶就像我们的青春,看着清淡,后劲儿却长。
记得大二那个梅雨季,我和室友在这儿耗了整个下午。她刚失恋,我们点了一壶最浓的普洱。茶汤在玻璃壶里愈泡愈深,像她渐渐平静的心绪。雨打在铁皮屋檐上叮叮咚咚的,老板默默给我们续了盘南瓜子。临走时她说:“这茶苦是苦,可喝完了舌根是甜的。”
巷子尽头新开了家网红奶茶店,粉色的霓虹灯亮到半夜。但总有人穿过整条巷子,专门来找这些老茶铺。你说为什么?可能我们喜欢的,不止是茶的味道。竹帘滤过的光斑在桌面跳舞,紫砂壶嘴飘出的白雾,还有那些说着悄悄话的午后——这些碎片拼成了大学生活里最安心的部分。
茶凉了会苦,就像那些怎么都解不开的高数题。但老板教过我,第一泡要快出汤,第二泡才饱满。生活不也这样?大一时觉得天大的事,放到大四的茶桌上一说,都成了可以笑着提起的往事。
最近总看见几个大四女生在这儿写论文,笔记本旁边摆着茶盏。她们讨论答辩细节的声音渐渐低下去,忽然有人说起第一次来这儿是大一迎新周。时间啊,就像这壶里的水,咕嘟咕嘟就烧没了半壶。
暮色渐浓时,茶客换了一拨。晚自习前的学生来买冷泡茶,玻璃瓶里装着薄荷叶和柠檬片。老板还是老样子,坐在煤炉边摇蒲扇,看巷子里自行车铃铛叮铃铃地响过去。这条街的日常,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泡在茶香里,慢慢发酵成记忆里不会褪色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