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周边学子百人叁小时活动
活动缘起
那天刷朋友圈时,突然看到好几条动态都在转发同一条消息——对于东台附近学生组织的百人叁小时活动。刚开始还以为是哪个培训机构搞的推广,仔细一看才发现,原来是几个高校学生自发策划的交流聚会。组织者小陈在推送里写得特别实在:“就是想着咱们周边学子平时都在各自校区埋头苦读,明明距离不到几公里,却像隔着条银河似的。”
这个东台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设计得挺有意思。不是那种正经八百的学术论坛,也不是纯粹的娱乐消遣。组织者把叁小时分成好几个环节,最打动我的是“技能交换集市”这部分。有个美术系的女生带着水彩颜料教大家画简易明信片,旁边计算机系的男生则在演示怎么用手机拍出专业感的短视频。现场百来号人流动着,时不时爆发出恍然大悟的“哦——”声,那场面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游园会。
意外收获
我跟着人群走到户外拓展区时,正赶上几个体育生在带领团队游戏。原本素不相识的年轻人,因为要共同完成挑战,很快就打破了尴尬。有个戴着黑框眼镜的男生在平衡环节始终保持稳定,后来才知道他是医学院的,平时经常练习手术中的稳持技巧。这种跨专业的奇妙碰撞,在整个百人叁小时活动里随处可见。
茶歇时间取饮料时,听到两个女生在讨论专业课程。穿蓝色卫衣的姑娘说:“我们师范生总在琢磨怎么把知识讲得生动,今天看到你们设计互动环节的方法,突然有了新思路。”她的新朋友笑着递过点心:“我们理工科就缺这种软性技巧,以后要多交流才好。”这样的对话在东台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的活动现场此起彼伏,像春雨落在干燥的土地上。
随着活动进入后半段,组织者安排了个很巧妙的环节——让每个人用便签纸写下自己的资源与需求,贴在灵感墙上。不到二十分钟,整面墙就被五颜六色的纸条覆盖了。有人想找创业伙伴,有人要组读书会,还有个男生写着“想找会乐器的同学组街头乐队”。这些便签在微风里轻轻颤动,仿佛能听见梦想萌芽的细微声响。
仍在延续
现在活动结束快两周了,但那个百人叁小时产生的影响还在扩散。微信群里每天都有新的合作提议,上周还有同学自发组织了第二次小范围聚会。最让人感动的是,最初发起活动的几个同学并没有就此停下,他们正在策划更丰富的后续交流。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:当天活动结束时,夕阳把所有人的影子拉得很长,那些年轻的身影在暮色里相互道别,约定着下一次见面。
或许这就是东台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活动最珍贵的部分吧。它不像流星那样转瞬即逝,反而像投进湖面的石子,涟漪持续荡漾开去。昨天还看到群里在讨论,要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更多校区。想想看,如果每个区域的学子都能定期举办这样的叁小时相聚,该会产生多少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