珲春学校门口暗号现在还有吗,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用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3:08:4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个神秘的“接头暗号”

前几天和老家来的表弟吃饭,他突然压低声音问我:“哥,你还记得咱们初中时校门口那个暗号吗?现在还有人用不?”这话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十几年前。那时候,珲春六中后门小卖部门口,总有叁叁两两的学生聚着。想加入他们的游戏圈或者借本漫画,得先对上一句“今天作业多不多”,对方回“数学卷子写完了”,这才能算自己人。

这种看似幼稚的对话,在当时可是正经的“通行证”。我记得有次转学来的新生不知道规矩,直接凑过去问“你们玩啥呢”,结果几个男生互相使个眼色,一哄而散。后来那孩子学了半个月才搞明白,原来想跟他们打乒乓球得先对上暗号。现在想想挺逗的,但那时候这可关系到你能不能融入小团体。

表弟的问题让我挺好奇,第二天特意绕到母校门口转了转。放学时分,校门口依然热闹,学生们叁五个凑在一起。可仔细听了半天,净是“晚上开黑吗”“新皮肤买了没”之类的游戏话题,再没人神秘兮兮地念诗接歌词了。门口保安大叔倒是记得清楚:“早没啦!前年还有孩子搞什么‘奥特曼密码’,这两年连这个都没了。”

问起现在的中学生,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直笑:“阿姨,您说的那是啥年代的事啊?”旁边穿校服的男生插嘴:“我们现在都在群里约,真要躲着老师,微信小群发个定位就行。”说着晃了晃手里的智能手机。这话让我愣了下——确实,现在谁还费劲记暗号呢?

不过往深里想,珲春学校门口暗号的消失,倒不只是因为科技发达。以前那种需要靠暗号确认身份的日子,本质上是因为交际圈固定。每天见的都是同一拨人,活动范围不过学校周边几条街。现在孩子们的朋友圈可能横跨好几个城市,甚至不同国家,再搞那种小圈子暗号,反而显得太局限了。

我在校门口碰到教语文的张老师,她教书快叁十年了。听我问起这个就笑:“零几年那会儿,学生之间确实流行这个。有时候批改周记,还能看到孩子写‘今天终于知道我们组的暗号了’那种兴奋劲儿。现在周记都改电子版了,内容也变成刷题心得或者旅游见闻。”

当然也不是全无痕迹。旁边文具店老板说,偶尔还有学生来买带密码锁的笔记本,但锁的密码都是直接设成生日,再没人搞什么“第叁页第五个字”那种复杂的暗号规则了。他柜台里那些印着摩斯密码的本子,现在主要当普通记事本卖。

回家路上经过以前常去的奶茶店,听见两个初中生在讨论周末去哪。一个说“老地方见”,另一个回“行,群里发位置”。我下意识竖起耳朵,想听听“老地方”是哪儿,结果人家大大方方说了商场名字。看来现在的孩子,早就不需要那些弯弯绕绕的暗语了。

这事想想挺有意思的。我们那时候的校门口暗号是否仍在用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但那种通过特定方式寻找同伴的心理需求,其实从来没变过,只是换成了更直接的形式。就像现在孩子们建的各种兴趣群,入群问题某种程度上也算新时代的“暗号”——只不过从口头禅变成了“你推的偶像最近哪场舞台最封神”这类话题。

表弟后来在微信上追着问打听结果,我回他:“暗号早过时啦,现在孩子都直接扫码加好友。”他发来个哭脸表情:“咱们的青春真结束了。”这话让我对着手机笑了好久。也许某天在某个角落,还有孩子在使用他们的秘密暗号,但至少在我们熟悉的珲春校门口,那个属于口头暗号的时代,确实悄悄翻篇了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