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宁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窄巷150元的温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5 19:02:43 来源:原创内容

常宁这个小县城啊,总有些弯弯绕绕的巷子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就在这么条巷子里,藏着家特别的面馆,招牌上就写着“150元管饱30天”。

第一次看见这个招牌时,我正被梅雨淋得狼狈。店门脸窄窄的,里面倒是干净,五六张桌子擦得反光。掌勺的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媳妇秀姨负责收碗擦桌,两人话都不多。

这生意怎么做得下去

“陈师傅,您这定价...”我掰着手指头算,“一天叁顿,一个月九十顿饭,收一百五?连本钱都不够吧?”

老陈正揉着面团,头也没抬:“够买菜就行。”他揉面的手法很特别,像是跟面团在说话,轻轻的,慢慢的。

后来我成了常客,渐渐明白了。常宁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说的不是面,是人。李奶奶每天中午都来,只吃半碗,老陈会特意把面条煮软些;附近工地的小伙子们晚上来,老陈总会多舀一勺肉;还有个高叁学生,总是最晚来,秀姨会悄悄在他碗底埋个荷包蛋。

有天下午我去得早,看见老陈正在调馅。他说秀姨胃不好,不能吃太咸,所以店里的菜都偏清淡。“那客人不会嫌味道淡吗?”我问。他笑了笑:“慢慢吃,就能吃出味道了。”

这大概就是他们的爱情——没有玫瑰钻戒,只有对方合口的饭菜。窄巷150元的温情故事,藏在每一个细节里。秀姨总会给老陈备着擦汗的毛巾,老陈记得秀姨每个月哪几天不能碰冷水。

梅雨季最长的那个月,生意特别淡。我忍不住问:“陈师傅,要不涨点价?”他摇摇头:“答应过的事,不能变。”后来我才知道,二十年前他们刚来县城,也曾在这样的雨季无处可去,是巷子口一位老人给了他们一碗热面。

现在面馆的这片屋檐,不仅撑着他们的日子,也成了许多人的避风港。送外卖的小哥会在这儿歇脚喝口水,独居的张爷爷每天来这儿说说话。这条窄巷里的温情,像老陈那锅永远滚着的面汤,蒸腾着热乎气。

有天深夜,我看见老陈和秀姨并肩坐在店门口。老陈说:“等攒够钱,带你去杭州看看西湖。”秀姨笑了:“面馆怎么办?”巷子里的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,长到盖过了整条青石板路。

我突然明白了,常宁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从来不只是两个人的事。它变成了一种温度,在这条窄窄的巷子里,慢慢晕开,温暖着每一个路过的人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