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品茶课程工作室,登封品茶学堂工作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6:21:07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路过嵩山脚下,总能看到不少游客手里捧着茶杯慢悠悠地逛着。这让我想起了去年在登封品茶课程工作室遇到的老张,他那会儿正跟着师傅学怎么泡出带山韵的毛茶。

说起来啊,登封这地方真是特别。嵩阳书院门口那棵两千多年的柏树,枝叶间漏下的阳光都带着茶香似的。就在书院往西走两条街,有栋白墙灰瓦的小楼,木匾上刻着“登封品茶课程工作室”几个字。推门进去,立马能闻到七八种茶香混在一起的味道——像是把整个春天的山野都装进来了。

茶香里的慢时光

工作室主理人姓陈,我们都爱叫他陈师傅。他总爱说:“茶啊,你得用指尖去听。”第一次听到这话时,我还真愣了一下。后来看他教课才明白,原来是指茶叶在盖碗里舒展时那种细微的触感。上周叁的初级班上,有个小姑娘手抖得厉害,滚水差点泼出来。陈师傅也不着急,只是轻轻托住她的手腕说:“别和茶较劲,它比你更懂怎么成为一杯好茶。”

这话听着有点玄,但确实在理。就像工作室隔壁的登封品茶学堂工作室,虽然名字差不太多,氛围却不太一样。那儿更热闹些,经常能看到叁五成群的年轻人围着茶席,边品茶边聊嵩山的二十四节气茶谱。有时候两个工作室还会串门,这边带着刚焙好的新茶过去,那边端着茶点过来,走廊里都是欢快的脚步声。

记得有个从郑州来的茶友老王,头回来上课时特别有意思。他捏着品茗杯就像捏着白酒盅,一口就把肉桂咽下去了。陈师傅笑眯眯地又给他续了一杯:“这杯含在嘴里停叁秒,看看能不能尝出岩缝里的青苔味。”老王照做后,眼睛突然亮了:“咦?还真有山泉水凉飕飕的那个劲儿!”

茶席上的相遇

最让我感慨的是上个月见到的情况。两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坐在窗边的位置,一个教另一个辨认茶叶色泽。穿蓝布衫的那位原是附近茶农,现在常来工作室帮忙整理茶样;另一位是退休的语文老师,说要把品茶笔记整理成小册子。她们手边那壶1985年的熟普,正飘着似有若无的药香。

其实在登封品茶课程工作室呆久了会发现,每片茶叶背后都藏着故事。比如架上那个青花瓷罐里装着的信阳毛尖,是去年春天学员们亲手炒制的。当时炒青锅温度没控好,差点糊掉,最后还是陈师傅带着大家用竹匾慢慢摇出来的。现在偶尔开封取茶,还能闻到带着点焦糖气的兰花香。

黄昏时分最适合在露台喝茶。望着少室山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模糊,手里的白毫银针还透着蜜韵。这时候经常能听见登封品茶学堂工作室传来古琴声,和着茶杂敲击建水的清脆声响,恍惚间觉得嵩山的云雾都落进了茶杯里。

茶凉了再续,人走了还会再来。工作室墙上的茶渍地图又添了新印记,那是昨天茶艺演示时不小心洒出的凤凰单丛留下的。陈师傅说不用擦,每个印记都是时光的茶梗,留着挺好。窗外的柏树叶子沙沙响,像是应和着这句话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