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木斯同城约初中生500元,同城学生约见500元
最近在本地一些网络角落,总看到类似"佳木斯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的帖子,每次刷到都觉得心里咯噔一下。这种明码标价的味道,实在让人不太舒服。
昨天在小区便利店,正好听见两个家长在聊这事。王阿姨拿着手机直叹气:"现在这些孩子怎么回事?我家闺女说她们班有人攒局,叫什么同城学生约见500元,这不胡闹吗?"旁边的李叔插话:"可不是嘛,听说隔壁楼那初中生,上周偷拿家里钱就为参加这种聚会。"
藏在数字背后的陷阱
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"佳木斯同城约初中生500元"这种标题时,我还以为是什么兼职招聘。仔细琢磨才发现,这分明是把青少年社交变成了某种交易。五百块钱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,刚好卡在让中学生觉得能承受,又不得不向家里伸手的尴尬数额。
我侄女去年就差点被骗去这种局。那孩子回来还说:"对方说就是一起写作业,顺便交个朋友。"可哪有什么正经聚会需要先转500块保证金?幸好她班主任及时发现,在班会课上专门讲过这类骗局。
现在想想都后怕,这些组织者特别会抓孩子心理。他们不说"付费社交",而是包装成"同城学生约见500元",听着好像挺正规,其实都是在钻空子。
咱们这辈人小时候,同学相约就是胡同口踢毽子,顶多凑钱买根冰棍。现在倒好,动不动就明码标价,把单纯的同学情谊弄得像做生意。
为什么孩子会被吸引
隔壁张老师说过,初中阶段的孩子最渴望被认可。那些组织者就利用这点,把聚会包装得特别光鲜——说什么"精英学生圈层"、"优质人脉拓展",其实不就是把不同学校的孩子凑一起吃饭唱歌?
我认识个初叁男孩,家里给的生活费全砸在这种局里。问他图什么,他挠头说:"大家都去,我不去显得特不合群。"你看,这攀比心理被拿捏得死死的。
更麻烦的是,这类聚会经常选在碍罢痴或者私人影院,美其名曰"放松心情"。可未成年人去这些场所,本身就有安全隐患。组织者收了那五百块钱,根本不会认真核实参与者身份,更别提保障安全了。
上次路过青少年宫,正好看到他们在办防骗讲座。有个警察说得特别在理:"现在很多骗局都穿着新外套,但扒开看还是老套路。"
其实孩子要社交,完全可以参加学校社团、社区活动。咱们佳木斯每个区都有青少年活动中心,羽毛球、书法、编程这些课程,一学期也就两叁百,既安全又能学到真东西。
重要的是家长得和孩子保持沟通。别等孩子偷偷攒钱去参加"同城学生约见500元"这种局才发现问题。平时多聊聊学校的事,了解孩子最近交什么朋友,比事后管教管用得多。
记得我初中那会儿,最期待的就是周末和同学去新华书店。几个人围在漫画区能看一下午,临走时合买杯一块钱的酸梅汤,那种快乐现在想想都特别真实。
可能有人说我老土,但我觉得真正的友谊不该和钱挂钩。特别是中学生之间,纯粹的感情才最珍贵,你说是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