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林做服务的小巷子,榆林小巷服务点
那天下午,我拐进榆林老城区一条不起眼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深沉,几个老人坐在门墩上聊天,收音机里传出咿呀的秦腔。这条巷子看起来普通,却藏着榆林人最实在的生活。
巷口修鞋的老张头在这里摆了叁十年摊。我路过时,他正给一双磨坏了跟的皮鞋钉掌,锤子起落间节奏分明。“这活儿现在年轻人不爱干喽,”他头也不抬,“但老街坊们都认我。”说话间,有位大妈拿来脱胶的布鞋,老张熟练地涂胶、压紧,动作行云流水。巷子里的手艺人不做广告,靠的是口口相传的信誉。
巷子深处的烟火气
再往深处走,空气中飘来韭菜盒子的香味。李大姐的早点铺下午改做家常菜,窗口排着叁两个熟客。“今天做的酸菜炒粉肉,尝尝?”她掀开锅盖,热气腾地冒出来,香味更浓了。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放学,钻进巷子找吃的场景。榆林做服务的小巷子就是这样,藏着让人安心的老味道。
巷子中段的裁缝铺亮着灯,王阿姨正在熨烫一件西装。她说现在改衣服的人比做衣服的多,“年轻人网购的衣服不合身,拿来改个腰身、修个裤脚”。她墙上挂着各种颜色的线卷,像道彩虹。有个姑娘来取改好的连衣裙,在试衣镜前转了个圈,满意地笑了。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这条百米长的小巷,从理发、修家电到配钥匙,几乎什么服务都能找到。老陈的电器维修铺最里头,堆满待修的电器,但他总能准确找到每一件。“这是东街王奶奶的电饭煲,那是小区保安小刘的电风扇,”他指着角落里的旧电视机,“这个修好能再用叁年。”
住在巷子对面的刘叔告诉我,他在这条巷子住了五十年。“以前巷子没这么整齐,但热闹劲没变。”他说这些小店就像邻居,有事喊一声就来。去年冬天他家水管冻裂,水暖工老赵十分钟就扛着工具上门,没收夜班费。“都是老熟人,互相照应嘛。”
夜幕降临,巷子里的灯次第亮起。这些榆林小巷服务点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理发店还传来推子的嗡嗡声。明天清晨,这里又会重新热闹起来——送奶工的车铃声、早点摊的吆喝声、赶着上学上班的脚步声,交织成榆林小巷独有的晨曲。
我站在巷口回望,忽然明白了这些看似普通的小店为何能存在这么多年。它们提供的不仅是服务,更是一种温度。在这个什么都讲求快的时代,这些小巷里的老师傅们依然慢工出细活,用手艺和诚信守护着榆林老城的人情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