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塔品茶加惫工作室,灯台品茗加微工作室
最近朋友圈里总看到有人提起灯塔品茶加惫工作室,昨天又刷到个灯台品茗加微工作室,乍一看还以为同一家。后来仔细琢磨,这两家名字像双胞胎,里头门道可不太一样。
先说这家灯塔品茶吧。我第一次加他们微信时还挺忐忑,生怕遇到那种机械回复的客服。没想到刚通过验证,对方就发来段语音:“您偏好生普熟普?我们新到的冰岛茶汤感特别润。”声音带着笑意,瞬间让人放松下来。他们工作室藏在老城区青石巷里,推门能听见檐角风铃响,博古架上按年份摆着各个山头的普洱,每片茶叶都带着手写标签。
茶香里的温度
记得有回去灯塔品茶正赶上暴雨,工作室的小姑娘见我裤脚湿透,默默换了块老陈皮煮水。她说雨天喝陈皮熟普最养胃,茶台前慢慢煨着茶,水汽混着陈香往上升。这时才理解为什么很多人找灯塔品茶加惫工作室,要的就是这份人情味。他们朋友圈从不刷屏广告,偶尔发些茶农采茶的小视频,或是客人留下的随笔手札。
而新开的灯台品茗加微工作室走的是另一条路子。店主是“90后”海归,把临街尝辞蹿迟改造成茶空间,水泥墙挂着当代水墨,茶具全是简约设计的德国骨瓷。第一次去时他正在调试智能茶柜,液晶屏显示着不同茶叶的适宜温湿度。“传统茶道要传承,但年轻人总得有自己的喝茶方式。”他递来的茶单像杂志折页,居然有冷萃凤凰单丛配茉莉茶冻。
这两家现在成了我的喝茶坐标。要说区别嘛,在灯塔品茶加惫工作室就像拜访长辈的书房,能摸着茶叶听故事;而灯台品茗那边更像逛艺术展,总有意想不到的跨界搭配。上周我带95后的表妹去灯台,她对着会变色的智能茶杯拍个不停,临走还买了盒蜜桃乌龙茶包。
现在每次经过青石巷,都能看见灯塔工作室的暖黄灯光。有时碰巧遇到店员在试新茶,他们会招呼路过熟客进来尝鲜。昨天看到个有意思的场景:灯台的年轻店主居然坐在灯塔的老茶台前,两人在讨论要不要合作推出联名茶盒。或许这就是茶文化的妙处,不管什么形式,最终都回到那片叶子的本真。
茶凉了续水,巷子深处的灯火又亮起几盏。突然发现两家工作室的灯光倒映在青石板上,竟分不清哪盏是灯塔哪盏是灯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