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安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邻近街巷服务价位相近
巷子里的市井百态
南安火车站后头那片巷子,我前几天又路过了一趟。下午四点多钟,阳光斜斜地打在斑驳的墙面上,把那些小广告照得发亮。巷口修车摊的老张正蹲着补胎,看见我就扬了扬手里的扳手。这条巷子不宽,两边挤着些小餐馆、理发店,还有几家窗帘拉得严严实实的小门面。
你说这地方啊,白天和晚上完全是两副面孔。白天是电动车、买菜阿姨、送货的叁轮车,吵吵嚷嚷的。到了晚上,路灯隔老远才有一盏,有些门口会亮起那种昏黄昏红的灯箱。我在这片住了七八年,眼见着这些小巷子起起落落。要说南安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这样的价位,在附近几条街确实不算稀罕事。
老张有回跟我闲聊,说这些店面换来换去,但做的生意都差不多。他伸手指了指斜对面那家总拉着卷帘门的铺面:“看见没?去年是按摩,前年是发廊,今年换成养生馆了。”我给他递了根烟,他接着说:“反正都是那档子事,价格也都大差不差。”
街坊们的只言片语
巷子尽头有家便利店,老板娘王姐是个活地图。我常去那儿买烟,有时会多聊两句。她说这些店面虽然换得勤,但生意好像一直没断过。“有些男的啊,提着行李从火车站出来,直接就往巷子里钻。”王姐边说边整理货架,“这条巷子和后面两条街,价钱都差不多。”
确实,我在附近转悠时注意到,有些店面虽然招牌不一样,但里头的情况都类似。玻璃门上贴着手写的价目表,有些项目名称起得花里胡哨的,可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。这种200块左右的价位,在这片似乎成了个约定俗成的标准。
有天晚上我加班回来,看见巷子里有个男的在那来回踱步。他穿着西装,手里还拉着行李箱,一看就是刚下火车的。他在那家亮着粉灯的店门口犹豫了好几分钟,最后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似的推门进去了。这种场景在这条巷子不算少见。
住在叁楼的老李有次在楼道里跟我说,他女儿晚上下班都不敢从那条巷子走。“倒不是说会出什么事,就是觉得别扭。”老李叹了口气,“那些店啊,开了关,关了开,可做的还是那些生意。”
生活在这片街区的日常
说实在的,住在火车站旁边就是这样。人来人往的,什么样的需求都有。我早上常去巷子口那家面馆吃早饭,经常能听到些只言片语。有次两个司机模样的人在聊,说这一带几个巷子的价钱确实差不太多。
面馆老板老周跟我说,他在这开了十二年店,什么没见过。“这些生意啊,就像野草一样,割了一茬又长一茬。”他往面锅里下面条,头也不抬地说,“反正都是那个价,两条街都这个数。”他说的数目,确实就是那个价位。
有时候我在想,这种固定的价位是怎么形成的呢?可能是在这片区域慢慢形成的市场价吧。太贵了没人来,太便宜了又做不下去。200块这个数,说多不多,说少不少的,正好卡在那么个位置上。
傍晚时分,巷子开始热闹起来。有些店的霓虹灯早早亮起,在渐暗的天色里特别显眼。我站在巷口看了看,几条相邻的巷子确实都差不多景象。这种相似的氛围,相似的价位,成了这片区域特有的风景。
住在这样的地方,说习惯也习惯了。每天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几条巷子里进进出出,倒像是在看一场不会落幕的戏。只是不知道这场戏,还会在这南安火车站旁的小巷子里上演多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