邳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附近有什么休闲去处
那条熟悉的后街
前几天路过邳州女子学院,忽然被校门口那排香樟树绊住了脚步。说来惭愧,自从毕业后有五六年没仔细看过这条后街了。铁艺围栏换了新的,奶茶店招牌从荧光粉变成了莫兰迪灰,但梧桐树下那家卖鸡蛋灌饼的小推车还在,阿姨翻面的动作还是那么利索。
“姑娘,加不加里脊?”她头也不抬地问。我愣了下才笑出来——早就不是能被叫姑娘的年纪了。咬着酥脆的饼边往前走,突然特别想问问:现在的邳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?我们当年那些宝藏小店,不知道还撑不撑得住。
转角遇到旧时光
拐过弯就看见那家叫“慢时光”的书吧还在。木门推开时铃铛响得恍如隔世,老板正踮脚够书架顶层的《文化苦旅》。
“别动!第叁本后面藏着我的许愿瓶!”我脱口而出。他举着鸡毛掸子回头,我们同时笑出声。2016年毕业前夕,我确实把玻璃瓶塞进了那道缝隙。老板说前年装修时工人发现了好几个瓶子,都好好收在柜台里。“现在年轻人谁还写纸条啊,都刷短视频去了。”他擦着瓶子上的灰,我突然鼻子有点酸。
书吧最里间变成了手工体验区,几个女生在捏陶艺。穿闯碍制服的姑娘告诉我,她们常来这做羊毛毡:“比在宿舍追剧有意思,做完能送人也能摆着。”墙上贴着水彩班课程表,原来周叁晚上教画校园里的玉兰。
舌尖上的新地图
继续往前逛,餐饮阵容真是大换血。曾经需要排长队的麻辣烫关张了,原地开了家轻食店,藜麦饭配牛油果摆得像油画。留着鲻鱼头的店主边拉花边说:“女生现在注重养生嘛,但偶尔——”他指指对面,“她们还是会去抢那家臭豆腐。”
果然,巷尾“长沙经典”窗口前绕着厂形队伍。穿校服的女孩双手各握叁串鱿鱼,烫得直跺脚还不忘招呼同伴:“快!章鱼小丸子出新口味了!”这种旺盛的食欲真让人羡慕。我跟着买了份甘梅地瓜,老板娘顺手多撒了层紫甘蓝丝:“拍照好看。”
最意外的是发现了猫咖。透过玻璃窗看见布偶猫在吊篮里打盹,有个女孩抱着笔记本坐在地毯上,手边拿逗猫棒晃两下,敲几行字。她说在这写论文效率奇高:“比图书馆放松,比宿舍安静。”点单台小黑板写着“猫咪打工时间表”,花名册印着十只猫的照片和性格——这招真聪明。
生活里的巧思
杂货铺的进化更明显。以前卖明星海报和饰品,现在最显眼位置摆着迷你养生壶、可折迭泡脚桶。印着校徽的帆布包旁边,居然挂着文创手账本。店主阿姨得意地展示内页设计:“你看,这页能贴四六级准考证,这里记录每天喝水。”结账时她塞给我两枚银杏叶书签:“自己压的,校道右边那棵老树掉的。”
路过美甲店时,听见两个女生和店员讨论款式。“做那个渐变的吧,”短头发姑娘把手机举高,“像不像晚霞洒在综合楼的样子?”低头看她屏幕,果然是昨天朋友圈刷屏的火烧云。能把夕阳封存在指甲上,真是年轻的专利。
修表摊老伯还在老地方。我问他见没见过学生来修表,他眼镜滑到鼻尖:“现在都看手机啦!不过——”他指指筐里五颜六色的表带,“她们来换这个,说搭配衣服。”说着拿起一条樱桃粉的:“这个月卖最好。”
灯火依旧温柔
暮色渐浓时,后街的灯牌逐一亮起。奶茶店排队延伸到了干洗店门口,穿瑜伽裤的女生们抱着滚轮互相压腿,炒面摊的香气混着桂花香飘过来。拍夜景时有个女孩入镜了,她不好意思地要删掉,我却觉得那张最好——她笑着奔向朋友的瞬间,背景里“脆皮年糕”的灯牌像星星。
可能我们怀念的不是某条街,是走在街上那个二十岁的自己。现在这条街有了新的主人,她们发明了属于自己的仪式感:在猫爪肉垫里找灵感,把云霞留在指尖,用养生壶煮泡面的同时不忘泡脚。这些细碎的光亮,拼接成比我们当年更生动的青春。
梧桐叶飘进咖啡杯时,我给闺蜜发了消息:“后街还在好好活着。”她秒回叁个感叹号。或许下个周末,我们该回来尝尝那家需要排队的臭豆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