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山上课喝茶辩辩群,唐山学生课余茶话辩辩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6 07:57:59 来源:原创内容

最近啊,我表弟考上了唐山的一所大学,家里人拉了个微信群给他庆祝。热闹过后,这小子偷偷私信问我:“哥,你们那会儿上学,有没有什么‘唐山上课喝茶辩辩群’啊?”我先是一愣,随后便忍不住笑了。这名字,听起来可真有点意思。

我回他:“你说的这个‘喝茶’,它正经吗?”表弟发来个哭笑不得的表情:“想啥呢哥!就是字面意思,上课时觉得枯燥,偷偷刷手机,在群里跟几个要好的同学吐槽一下老师,或者约好下午没课去哪儿买杯奶茶喝。我们管这叫‘上课喝茶’,精神上的那种。”

这么一说,我就全明白了。这不就是我们当年那个“唐山学生课余茶话辩辩群”的翻版嘛!只不过我们那时候,智能机还没现在这么厉害,主要还靠着电脑端挂蚕蚕,那“滴滴滴”的消息提示音,承载了多少青春的琐碎和快乐。

指尖上的小世界

记得我们那个群,最开始只有五六个人,都是同一个专业的,因为总坐在教室后排而结缘。群里聊的东西,那可真是五花八门。上课时,高数老师讲到关键处,群里会突然飘过一句:“完了,这一步我没跟上,谁记笔记了?”紧接着就会有人拍一张模糊的板书照片发上来。有时文学史老师讲到兴头上,声音陡然升高,群里立刻有人模仿他的腔调发一条文字版,惹得大家隔着屏幕憋笑。

当然,这个“唐山学生课余茶话辩辩群”更重要的功能,还是安排“课余”那点事。谁的自行车后胎没气了,在群里嚎一嗓子,立马有人回应下课后帮他一起推去修。周末想去市里的书店逛逛,群里问一声,就能凑齐一支小队。更多的时候,是讨论学校周边哪家店的泡沫红茶最好喝,哪家小馆子的炒饭量最足。这些如今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在当时,可是我们生活中顶顶重要的议题。

这个群,就像是我们在线上的一个秘密基地,一个专属于我们几个人的小世界。它不像班级群那样正式,充斥着各种通知和“收到”;也不像社团群那样喧嚣,总有看不完的群公告。在这里,你可以完全放松,说任何想说的话,不用担心说错话,因为大家都知根知底。那种归属感和亲密感,是其他任何社交圈子都无法替代的。

有时候我就在想,为什么这样一个小小的群聊,会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?或许,它填补了课堂与正式社交之外的那片空白。在大学这个相对广阔也容易让人感到孤独的环境里,它提供了一个即时、隐秘且安全的社交端口。当你对着一道难题抓耳挠腮时,当你在食堂一个人吃饭时,手机屏幕上弹出的群消息,仿佛在告诉你:嘿,你不是一个人,我们都在呢。

变了,也没变

我把我们当年的这些故事讲给表弟听,他发来一个“恍然大悟”的表情包。“怪不得!”他说,“我们那个‘唐山上课喝茶辩辩群’里,也差不多是这些内容。不过我们现在用表情包比较多,沟通效率更高。”他随即甩过来几张他们群里常用的、暗号般的表情,我看了半天,也没完全理解其中的奥妙。

是啊,形式总是在变的。从我们当年的电脑蚕蚕,到他们现在手机上的罢滨惭;从我们纯文字的描述,到他们现在丰富多彩的表情包大战。工具在迭代,交流的“黑话”也在更新。但琢磨一下,那股子内核的精神气儿,好像一点都没变。依旧是那群年轻人,在略显沉闷的课堂里,用这种方式寻找一点小乐趣;依旧是在陌生的城市求学的日子里,借助这个小小的线上空间,抱团取暖,建立起最初的社会连接。

现在,那个曾经热闹无比的“唐山学生课余茶话辩辩群”早已安静下来,最后一次聊天记录,可能还停留在几年前某次对于毕业照拍摄地点的讨论。群成员的头像,也大多变成了个人的工作照,或者干脆是一片灰白。我们这群人,早已天各一方,为生活奔波。但偶尔点开那个群,看着那些熟悉的昵称,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讨论,那段在唐山的青春岁月,便仿佛隔着时光,重新变得鲜活而温热起来。

我想,表弟他们现在的那个“唐山上课喝茶辩辩群”,总有一天也会像我们的一样,慢慢沉寂下去。但这份属于学生时代的、通过指尖传递的默契与温情,一定会留在他们的记忆里,成为未来某天,回味大学生活时,一抹独特而鲜亮的色彩。这大概就是青春吧,总得有个地方,安放那些课堂上没处说,憋在心里又痒痒的悄悄话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