邯郸100米内学生约,邯郸百米内学子邀约
最近在校园里,总能听到同学们互相问着“周末有什么安排呀”,然后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:“要不要参加那个邯郸100米内学生约?”
说实话,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也愣住了。邯郸校区就这么大,一百米能走到哪儿?食堂门口?教学楼拐角?还是宿舍楼下那棵老梧桐树底下?可慢慢地,我发现这个看似简单的说法,其实藏着不少门道。
一百米,能遇见什么
上周叁下午,我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了这么一次。组织者在群里发了个定位——就在叁号教学楼东侧的小花园。从我宿舍走过去,用手机测距仪一量,嘿,正好98米。
到了那儿才发现,原来有十几个同学已经围坐在石凳上了。大家素不相识,刚开始都有些拘谨。组织活动的同学很有一套,他让我们玩了个“家乡话接龙”的游戏。就这么简单的小游戏,不到十分钟,气氛就完全不一样了。有个重庆妹子学东北话,把“干啥呢”说成了“干哈呢”,配上她那软绵绵的语调,把大家都逗笑了。
那天我们聊了两个多小时,从最近的选修课哪个老师讲课有意思,到学校后门哪家小吃最实惠。临走时互相加了微信,现在偶尔还会在群里分享学习资料。
想想真是,如果没有这个邯郸百米内学子邀约,我们这些天天在同一个区域活动的人,可能四年都不会说上一句话。
为什么是一百米
后来我问过活动的发起人,为什么要把距离限定得这么严格。他给我的答案很有意思:“一百米是个很微妙的距离——既保证了大家来自相近的生活圈,又不会因为太远而懒得走动。”
确实如此。如果是需要穿越整个校园的活动,很多人可能想想就放弃了。但一百米,就是下楼溜达一圈的距离,反而让人更愿意尝试。而且因为都在同一个区域生活,大家面临的校园环境、课程安排都很相似,共同话题自然就多了。
我参加过最成功的一次,是在图书馆后面的草坪上。那天本来只是想认识一下周边的同学,结果聊着聊着,发现大家都在为同一门专业课头疼。不知道谁先提议的,我们干脆组成了学习小组,每周叁晚上固定见面。这可比一个人闷头苦读有效率多了。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通过这些活动,我不仅认识了新朋友,还发现了校园里很多以前没注意过的角落。比如实验楼后面那个开满蔷薇花的小径,如果不是有一次活动定在那里,我可能大学四年都不会走进去。
现在,“邯郸100米内学生约”在同学中间越来越流行了。形式也多种多样——有的是读书分享,有的是运动打卡,还有的就是单纯地聚在一起聊天。重要的是,它让我们重新注意到了身边那些触手可及的温暖。
下次如果你也在校园里看到这样的活动通知,不妨走过去看看。也许就在这一百米的路程里,你会发现大学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。毕竟,最珍贵的可能不在远方,而是就在我们身边这一百米的范围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