抚顺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抚顺站旁胡同200元一次
那天路过抚顺火车站,无意间拐进了旁边那条小巷子。巷口摆着几个小吃摊,炸串的油烟味和烤地瓜的甜香混在一起,倒是挺生活气的。
刚往里走没几步,就听见两个推着自行车的大叔在聊天。“这年头两百块能干啥?”穿灰夹克的大叔叹了口气,“前些年在这胡同里,两百块还能找着老师傅做身衣裳,现在连个好点的鞋垫都买不着喽。”旁边戴鸭舌帽的同伴点点头:“可不嘛,火车站旁边那些胡同,现在都改外卖站了。”
巷子里的变化
我顺着他们说的方向往胡同里走。确实,好多老平房都改成了外卖配送点,骑手们进进出出,电动车响个不停。有个大姐正坐在自家门口剥豆子,我就停下来和她聊了几句。
“您在这住了挺久吧?”我问。大姐抬头笑笑:“打小就在这儿,快五十年了。早些年这抚顺站旁胡同可热闹了,裁缝铺、修鞋摊、配钥匙的,啥都有。现在嘛...”她指了指对面的奶茶店,“都是年轻人爱去的地儿了。”
说起价钱,大姐放下手里的豆角:“那时候啥都便宜,剪个头五块钱,吃碗面叁块钱。现在随便理个发都得叁十起步。”她顿了顿,“不过要说两百块钱一次的事儿,我倒想起个有意思的——前边那个老澡堂,现在改成足疗店了,正好就是两百块一次。”
这倒是勾起我的兴趣了,顺着大姐指的方向往巷子深处走。确实看到个老式建筑,门脸新装修过,但还能看出以前澡堂子的格局。
老地方的记忆
足疗店老板是个四十来岁的大哥,听说我想了解这地方的故事,挺热情地给我倒了杯茶。“这地方以前真是澡堂子,”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,“我爷爷那辈就经营了。后来大众浴室不好做了,前年才改的足疗。”
“为啥定价正好两百呢?”我有点好奇。老板笑了:“这你算问着了。我们试过好几个价位,最后发现两百块正好,街坊邻居偶尔来一次不心疼,我们也能维持下去。”他说现在来的人里,好多都是以前澡堂的老顾客,“他们来了不光是为了捏脚,更是来找回忆的。”
正说着,进来位头发花白的大爷,看样子是常客了。老板打招呼:“李叔,还是老位置?”大爷点头,转头看见我,笑眯眯地说:“这地方啊,我从二十岁泡到六十岁,从泡澡到捏脚,抚顺火车站小巷子200块钱一次,我觉得值。”
在巷子里转悠的这一下午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这些老地方就像城市的记忆盒子,装着一代代人的故事。虽然样子在变,功能在变,但那种熟悉的感觉还在。就像那位大爷说的,值不值的,不光看价钱,还得看里头装着多少回忆。
走出巷子时天都快黑了,火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。回头看了眼那条渐渐亮起灯火的小巷,觉得它就像这座城市的一个注脚,简单,真实,带着烟火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