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山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邻镇叁百元的温情故事
老街的砖墙爬满了青苔,我站在巷口犹豫要不要进去。叁百块能做什么呢?在城里大概只够买两杯咖啡,但在这座小镇,阿明说叁百块能遇见爱情。这话听着像玩笑,可当我看见他和晓琳并肩从石板路走来,忽然觉得也许是真的。
晓琳在街角经营着小小的绣品店,阿明是镇上的邮递员。他们相识的故事简单得像首老歌——有个月末阿明只剩叁百块钱,恰好在晓琳店里买了条手帕当作给母亲的礼物。他说那天阳光正好照在晓琳的发梢上,金灿灿的,让他忘了找零。
邻镇的温度
邻镇离江山不过二十分钟车程,生活却慢得像另一个世界。这里的物价还停留在十年前,叁块钱的豆浆,五块钱的拌面,十块钱能看一场露天电影。晓琳的绣品店最贵的也不过百来元,她说不是不想卖贵,只是觉得东西该有个合适的价钱。
阿明每天下午都会绕路经过绣品店,有时送一枝路边采的野花,有时带块刚出炉的糕饼。他们坐在店门口的木凳上说话,内容无非是今天见了谁,路上遇见了什么事。这种朴素的爱意,让我这个从大城市来的人看得入神。
想起在城里时,朋友介绍相亲,对方开口就问收入、房子、车子。而在这里,叁百块钱的爱情似乎没那么不可思议。不是钱的问题,是那份心意的重量。
有天傍晚下雨,我躲进晓琳的店里避雨。她正在绣一幅江山风景,针线在布面上起落,细腻得像在抚摸这片土地。她说每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节奏,在这里,感情是慢慢生长的,像院里的桂花树,不知不觉就开满了花。
阿明冒雨送来晚饭,浑身湿透了还笑呵呵的。晓琳责怪他不该冒雨来,手却忙着递毛巾倒热水。那种默契,不是一天两天能养成的。
我忽然明白,所谓叁百块钱的爱情,不是什么浪漫传说,而是生活在江山附近的人们,用最实在的方式守护着感情。不轰轰烈烈,却细水长流。
后来我常去那条老街,坐在绣品店门口看人来人往。发现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个——开杂货铺的老夫妇,丈夫每天给妻子买她最爱吃的芝麻饼;年轻的小学老师和她当木匠的未婚夫,正在用攒下的钱装修老房子。
离开小镇那天,晓琳送了我一方绣着江山远景的手帕。她说记住这个地方就好,记住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,还有这样的小镇,这样的人,用这样的方式生活着。
现在偶尔还会想起那条老街,想起叁百块钱能买到的不仅仅是一条手帕,更是一个开始。在江山附近的这些小镇里,爱情从来不是昂贵的奢侈品,它就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,等着愿意慢下来的人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