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台河学生品茶上课,七台河学子茶艺课堂
走进七台河市实验学校的茶艺教室,一股淡雅的茶香扑面而来。十几个初中生正围坐在长条茶桌前,目不转睛地盯着茶艺老师手中的青瓷盖碗。窗外是北国的萧瑟冬景,室内却洋溢着温润的气息。
“注意看我的手腕动作。”茶艺老师李雪轻轻提起铜壶,水流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,“冲泡凤凰单丛要悬壶高冲,这样才能充分激发茶香。”坐在前排的男生王浩宇学着老师的样子调整手势,却不小心溅出几滴热水,引得同学们善意地笑起来。
这堂特别的七台河学生品茶上课,已经成为学校最受欢迎的选修课。校长在谈及开设这门课的初衷时说:“我们北方孩子对茶文化接触不多,但茶道中蕴含的礼仪修养与专注精神,正是当代学生需要的。”
从陌生到着迷
刚开始,不少学生觉得泡茶是老人家的事。高一女生刘媛媛坦言第一节课时,她连茶叶都拿不稳。“现在不一样了,周末我还会给爸妈泡茶,爸爸说我泡的岩茶比茶楼还好喝。”说这话时,她正在温杯烫盏,动作娴熟地将茶汤分入品茗杯。
课程设置很有意思。前半学期学习六大茶类的基础知识,后半学期实操训练。最让学生们期待的是每节课的品鉴环节,能尝到从绿茶到黑茶的各种代表茶品。
“原来茶不只是苦涩的!”初二男生张明轩兴奋地分享他的发现,“金骏眉有蜜香,白牡丹有花香,熟普还有陈香。每次品茶都像在探险。”
授课的李老师有着十五年茶艺经验。她不像在讲课,更像在和朋友分享心得。“记住啊,泡茶时心要静,就像水面上的茶叶,慢慢舒展。”她经常这样提醒学生。
茶香中的改变
七台河学子茶艺课堂开展半年后,老师们注意到了细微变化。最调皮的那个班,上课纪律明显好转;几个总是毛毛躁躁的学生,做事变得沉稳了许多。
班主任王老师举了个例子:“上周班级发生矛盾,两个学生竟然主动要求‘边喝茶边谈’。他们在茶桌前平静地交流,完全不需要老师调解。”这种用茶道精神化解矛盾的方式,让老师们颇感意外。
家长们也反馈,孩子回家后愿意放下手机,和家人聊聊天了。有的甚至开始研究不同水质对茶汤口感的影响,把家里的饮用水都做了对比试验。
学习委员陈雨桐在茶道笔记里写道:“以前总觉得‘慢’是效率低,现在明白了,慢下来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。就像泡茶,每个步骤都急不得。”
课程还延伸到了传统文化领域。学生们自发组织了诗词社,在品茶时吟诵与茶相关的古诗。历史老师顺势讲解了茶马古道的故事,地理老师补充了各大茶区的风土条件。不知不觉中,这门课成了跨学科教学的纽带。
临近期末,学校举办了首届校园茶艺展示。学生们穿上素雅的传统服装,自信地向家长和来宾展示学习成果。那个最初连茶杯都拿不稳的刘媛媛,现在已经能行云流水地完成整套盖碗冲泡技法。
窗外飘起细雪,教室内茶香氤氲。孩子们专注的神情,与茶汤一样清澈明亮的眼睛,构成这个冬天最温暖的画面。或许他们未来不会都成为茶艺师,但在这七台河学生品茶上课的时光里,收获的远不止泡茶技巧。那种沉淀下来的从容,对生活之美的感知能力,将伴随他们走过更长的人生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