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余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资费
电话那头的五百元
前几天在小区门口,无意间听见两位阿姨在聊天。一位皱着眉头说:“你知道老张家孩子吗?就那个初中生,为了打个叁小时电话,愣是花了五百块钱!”另一位惊得直咂嘴:“啥电话这么金贵?这孩子怕是被人骗了吧?”我放慢脚步,心里也跟着嘀咕——这听起来确实有点离谱。
这事儿像个线头,扯出了我不少回忆。我们读书那会儿,手机都还是稀罕物。想跟远方朋友说说话,得偷偷用家里座机,掐着表算时间,生怕月底话费单子上的数字太吓人,少不了一顿数落。可现在呢?孩子们手里握着智能手机,微信语音、视频通话全是免费的,怎么还会有这种“天价通话”出现?
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问了几个家里有初中生的朋友。这一问才发现,新余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种事,还真不是个例。有个朋友苦笑着告诉我,她儿子上学期为了和几个同学讨论一个线上游戏的战术,用了某种特殊的国际长途服务,一晚上就花掉了叁百多。孩子自己也懵懵懂懂,只觉得那个号码“音质特别好,没有杂音”,完全没意识到它在按分钟吞钱。
这让我想到,我们是不是太习惯“免费”的互联网服务了?孩子们更是如此。他们生在触屏时代,觉得语音通话不花钱是天经地义的事。一旦遇到需要付费的传统电信服务,反而丧失了警惕性。那个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资费的背后,或许不是什么复杂的骗局,很可能就是接入了某个昂贵的长途或特殊服务台,而孩子压根没这个概念。
话说回来,叁个小时的通话,他们到底在聊什么呢?我试着问了问一位当班主任的老师。她想了想说,这个年纪的孩子,正是友情至上、有说不完话的时候。可能是分开放寒假的好朋友,可能是网络上认识的、有共同兴趣的同龄人。他们的话题从学校趣事、游戏攻略,到最近看的动漫、心里的那点小烦恼,无穷无尽。时间在投入的聊天里过得飞快,叁个小时,真的不算长。
那么,问题出在哪儿呢?我觉得,手机和资费套餐的设定可能有个盲区。很多家长为了联系方便,给孩子配了手机,办理的套餐往往侧重于流量,对于语音通话,尤其是特殊号码的呼出限制,关注得比较少。孩子们拿着这个“全能工具”,却并不完全清楚每个按钮背后的“价格标签”。这就像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,你给了他一把钥匙,他却不知道哪扇门能开,哪扇门后面可能有坑。
听到这里,你可能会觉得,那干脆别给孩子用手机不就行了?但这恐怕不现实。手机现在是学习的工具,是安全联系的保障,也是他们社交生活的一部分。简单的一刀切,解决不了问题。关键还是得让他们明白,网络世界看似免费,但接入网络的“管道”和某些特定服务,依然是有成本的。就像家里用水用电,不能因为水龙头一开就有水,就忘了它是需要付费的。
这件事给我的触动挺大的。它不像成绩下滑那样明显,也不像打架闯祸那样紧急,它更像一个悄无声息的提醒。在我们忙着叮嘱孩子注意这个、小心那个的时候,可能忘了和他们聊聊,手机话费单是怎么来的,哪些号码不能随便打。这种生活里的“经济课”,或许和课本知识一样重要。
那个新余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件,最终怎么解决的,我不得而知。但愿家长在心疼钱之余,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聊一聊,把那五百块变成一堂值得的、对于消费和沟通的课。而我们在感慨之余,或许也该检查一下自己孩子的手机设置,给那些可能存在的话费“陷阱”上个简单的锁。毕竟,成长路上的这些小磕绊,如果能换来一份清醒的认知,那代价,也算没白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