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龙品茶私人工作室,合龙茗茶私享空间
推开那扇原木色的大门,一股淡淡的茶香就飘了过来。店里放着很轻的古琴曲,声音小到刚好能盖住窗外的车流声。靠窗的位置摆着几个素色蒲团,坐下来的时候,能看见阳光从竹帘缝隙漏在茶席上,变成细碎的光斑。
老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正慢悠悠地用茶针拨开一块普洱茶饼,动作熟稔得像在给老朋友整理衣领。“这块茶在我这儿醒了叁个月,”他头也不抬地说,“现在喝正是时候。”醒茶这个词挺有意思的,好像茶叶也在某个地方打着盹,需要有人轻轻把它唤醒。
在合龙茗茶私享空间遇见的故事
有天下午,隔壁写字楼常来的小姑娘红着眼睛进来,说要买最贵的茶叶送客户。老陈给她泡了杯普通的龙井,让她先坐着歇会儿。茶喝到第二泡,小姑娘突然说:“其实客户没谈成。”老陈只是往她杯里续了水,“那就当这杯茶是给自己喝的。”
还有个退休的老教师,每周叁下午准时来,就坐在角落那个位置。他说在家泡茶总不是这个味儿。后来才明白,他惦记的大概不只是茶,而是这个能安安静静和自己待一会儿的地方。
这些零零碎碎的画面,让我觉得这儿不单单是个买卖茶叶的铺子。墙上挂着“和龙品茶私人工作室”的牌匾,烫金的字已经有点褪色了。老陈说这是师父传下来的老招牌,虽然现在大家都更习惯叫它合龙茗茶私享空间,但两块牌子说的其实是同一个地方。
说来也怪,同样是凤凰单丛,在家里办公室怎么都泡不出这里的层次感。老陈演示的时候我才注意到,他注水的手势特别轻,水流始终保持着稳定的粗细,让茶叶在盖碗里慢慢舒展。“不是手艺多玄乎,”他笑笑说,“就是认真对待它,它就会好好回应你。”
最近一次去,发现多了个生面孔的茶艺师。小姑娘刚二十出头,冲茶时紧张得手抖。老陈就在旁边温和地提醒:“水温再低两度试试。”看着她渐渐沉稳下来的动作,突然觉得这个空间有趣的地方就在这儿——它既保留着老派茶人的坚持,又愿意给新的可能留出位置。
窗外天色渐暗,老陈开始收拾茶具。他说最晚可以待到九点,但从来不会催客人离开。“茶喝透了,人自然就想走了。”这话听着像在说茶,又好像在说别的什么。我端起已经凉透的茶汤一饮而尽,滋味确实淡了,但喉底还留着若有若无的回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