巩义火车站150快餐,附近车站快捷餐饮
那天路过巩义火车站,肚子饿得咕咕叫,一抬眼就看见“150快餐”的招牌在夕阳下闪着温暖的光。这名字取得真有意思,明明能直接看到后厨里翻炒的锅气,却偏偏用价格当店名,倒让人好奇这150块能吃到什么花样。
掀开塑料门帘,不锈钢餐台上摆着七八个冒着热气的菜盆。穿白围裙的大姐麻利地敲了敲价目表:“一荤两素15,加个排骨汤加5块。”我这才恍然大悟——原来招牌上少了小数点,这“150”说的是实惠到底的平民价位。
车站边的速度与温度
正是晚高峰,穿制服的司机师傅、拖着行李箱的旅客在档口前排起小队。戴高帽的师傅颠勺的动作像在打拍子,滋啦作响的炒锅飘出青椒肉丝的香气。点完单不到五分钟,盛得冒尖的餐盘就推到了面前。
隔壁桌的大哥把行李箱靠墙放倒,边扒饭边看列车时刻表。我问这么赶时间怎么还坐下吃,他抹了把嘴笑说:“这儿的红烧肉焖得烂,比泡面强多了。你看这附近车站快捷餐饮虽多,但能坐下歇脚的没几家。”可不是嘛,窗外就是公交站,里间还免费存行李,老板甚至给长途司机留了打盹的折迭床。
夹起块裹满酱汁的里脊,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跟父亲在徐州转车,他带我在车站旁吃的那碗阳春面。那时候火车站周边的吃食总带着“宰过路客”的精明,现在倒是真不一样了。
收银台旁贴着“30分钟送达候车室”的承诺,穿黄外套的外卖员小跑着进来取餐。老板娘抽空给等餐的老人家倒了杯热茶:“您坐着,车来了我喊您。”这些藏在细节里的体贴,倒比菜单更让人心头温热。
市井烟火里的生存智慧
第二次去时特意挑了下午叁点,终于能和老板聊几句。他正把新到的豆角倒进水池,说这家巩义火车站150快餐开了十二年,经历过叁次铁路调图。“最早只有四张桌子,现在能同时接待四十人吃饭。”后墙挂着泛黄的合影,是穿着不同年代制服的铁路员工春节聚餐的照片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他们的送餐范围——以火车站为圆心的叁公里内,连高速路口堵车的司机都能收到带着保温膜的餐盒。老板擦着汗笑:“附近工地、客运站都订我们的餐,去年才开始做外卖。”说着把刚炸好的藕盒装进餐盒,嘱咐外卖员先送旁边警务室的订单。
厨房里飘来炖鸡汤的香气,配菜的阿姨手法娴熟地把青椒切成均匀的细丝。这种开在交通枢纽旁的小店,早把周边业态摸得门清。货运司机偏爱油水足的扒肘子,带孩子的旅客常点西红柿鸡蛋,建筑工人来吃饭总要追加两份米饭——这些经验都沉淀成了菜单上的星星标记。
结账时发现他们居然开通了交通卡付款。老板边找零边说:“经常有着急赶车的旅客现金不够,这样方便。”转身看见墙角的充电插座旁贴着奥颈贵颈密码,忽然觉得这哪里是快餐店,分明是钢铁轨道间长出来的温情驿站。
暮色渐浓时,又一批旅客拖着拉杆箱推门而入。玻璃窗内灯火通明,映着翻炒的锅铲和餐桌上腾起的热气。我想起老板说的那句话:“铁路时刻表在变,车型在变,但人在旅途总得吃口热乎饭。”这或许就是这类开在交通枢纽旁的小店存在的意义——用熟悉的烟火气,稍稍冲淡了奔波的疲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