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,周边人400两小时服务
那些对于“附近人服务”的聊天记录
昨晚刷手机时,朋友圈突然蹦出条广告——“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”。手指停在那愣了两秒,这标题写得真有意思。楼下王阿姨上周还念叨,想找个临时看护陪她母亲去医院,两小时正好够挂号取药。她当时嘟囔:“要是附近有人能搭把手,叁四百我也愿意付啊。”
仔细想想,现在城里人谁没遇到过这种时候?家里水管爆了找不到维修工,临时要开会孩子没人接,甚至想学做糖醋排骨都找不到人教。我同事上个月装修,就在小区群里找了个会量尺寸的设计系学生,两小时解决全屋测量,人家直接转了四百红包。这种“周边人400两小时服务”其实早就悄悄存在我们生活里了。
有次打车和司机聊起来,他说周末经常接到去宜家的单子。很多年轻人会约个“整理师”帮忙组装家具,就是按“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”这么算的。那师傅笑:“我女儿大学生,去年帮人辅导作业也这价,现在孩子真会赚钱。”他方向盘一打拐进小巷,“其实说白了,就是拿两小时换别人几年积累的手艺”。
不过这类服务最怕什么?是付了钱却买到糟心体验。上次邻居找的宠物照看,说好两小时溜叁次狗,结果对方坐在长椅刷了两小时视频。现在靠谱的“周边人400两小时服务”,多半靠熟人介绍。我们楼栋甚至有共享文档,谁家有什么技能能提供服务都列在上面,修电脑的教钢琴的,都明码标价。
忽然想起老家乡下的换工习俗。农忙时张家帮李家收稻子,改天李家帮张家修猪圈,从来不算钱。现在城里人把这种互助变了形式,用“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”延续着这种邻里关系。只是把当年的以物易物,变成了更透明的等价交换。
上周末亲眼见到新鲜案例。咖啡馆隔壁桌,穿闯碍制服的女孩正手把手教阿姨用修图软件:“阿姨您看,这样拖动滤镜,照片马上透亮”。后来听店员说,那是女孩在提供“周边人400两小时服务”,专教中老年人用智能手机。那阿姨学完特别高兴,说比儿子教得耐心十倍。
当然也有人质疑,这么高的时薪是不是太夸张?可如果算笔账:从城东跑到城西的交通时间,前期准备的工具材料,还有可能被放鸽子的风险——分摊下来,这个价格的“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”其实刚够覆盖成本。更别说很多技能类服务,背后是人家苦练多年的真本事。
这种服务模式最妙的是灵活。需要帮助的人不用欠人情,提供帮助的人也能体面赚零花钱。就像小区里带孩子的那位退休老师,偶尔接“陪写作业”的活儿,既发挥了余热,买的猫粮钱也有了着落。她说比过去开辅导班轻松,每次就两小时,专注解决具体问题。
夜幕降临时,我又刷到那条广告。突然意识到,在快递外卖都能点到的情况下,我们反而更渴望真实的人际连接。那些“附近人400元2小时服务”或许不只是场交易,更是给冰冷城市开了扇窗,让会修抽屉的张叁、会化妆的李四和想学插花的王奶奶,能重新看见彼此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