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海附近300块钱的爱情,附近叁百元的恋情
夜市的路灯把烧烤摊的油烟照得发白,老王盯着微信转账记录发愣——那个叫小梅的姑娘收了叁百块就把拉黑了。他蹲在马路牙子上掰指头算,这已经是今年第叁次在凌海附近遇到这种事了。
巷口裁缝铺的李姐常念叨,这年头叁百块在凌海能买什么?买不着一件好羽绒服,却买得着陪你压叁小时马路的临时女友。那些穿着褪色牛仔裤的姑娘们,总爱把见面地点定在新建的海洋公园侧门,那儿有棵半枯的老槐树,树底下能看见整个渔港的灯火。
转账记录比誓言更长
小梅的朋友圈永远停留在叁天前,背景图是凌海金沙滩的落日。她说话时习惯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,像怕被看见屏保上孩子的照片。老王记得她提过老家在锦州西边的村子,可当他问起具体地名时,她却突然认真数起海面上过往的货轮。
炒面摊的老板娘见过太多这样的故事。她说这些姑娘通常带着两种东西:塞着换洗衣物的双肩包,和怎么也去不掉的东北口音。她们用叁百元买七天温饱,再用七天的温饱换下一个叁百元。有回暴雨天,老板娘看见小梅蹲在便利店屋檐下躲雨,手里攥着张泛黄的毕业照——那是她唯一不肯塞进背包的东西。
水产市场总在凌晨四点醒来。运冰车的轰鸣声里,小梅们会混在批发商中间出现,用二十块钱买下摊主挑剩的杂鱼。塑料袋渗出的水珠砸在水泥地上,像某种倒计时的秒针。她们熟练地刮鳞去鳃,仿佛在清理某种看不见的东西。
老王的修车铺里挂着凌海行政区划图,红色记号笔圈出过七个地点。文化路尽头的情侣酒店,建设街暗红色的网吧招牌,甚至长途车站的第叁排座椅——每个圈都是叁百块钱的爱情临时停靠的站台。有次他撞见小梅在给家里视频,镜头小心地框住面前那碗牛肉面,声音轻得像在祈祷:“妈,我在这头挺好的,同事正等我加班呢。”
深秋的北风卷起海鲜市场的腥气,小梅们开始囤积暖宝宝。她们把发热贴片塞进毛衣袖口,如同藏起一个个微型太阳。当渔港的浮冰撞出细碎声响,叁百元的约会会转战到有暖气的超市,两个人推着购物车绕货架转圈,就像真的在筹划柴米油盐。
那棵老槐树最后被台风拦腰折断时,树洞里滚出许多小物件:印着婚纱照的钥匙扣,断成两截的口红,还有张写着“等攒够五万就回家”的纸条。环卫工清扫时嘀咕,这年头连树都会藏心事了。
腊月二十叁祭灶那晚,老王在汽车站候车室看见小梅。她抱着蓝白编织袋靠在暖气片上打盹,手机屏突然亮起转账提示——叁百块,备注栏写着“车票钱”。开往赤峰的夜班车正在检票,她揉揉脸站起来,把嚼了一半的面包扔进垃圾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