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城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学生兼职叁小时百元通话
宜城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这事刚听说时我还挺纳闷的。现在不都发微信打视频了吗,怎么还有花钱找人打电话的?后来跟楼下小卖部老板娘聊起,她家读初二的孩子上周就接了个这样的活儿。
那天傍晚,一个戴眼镜的阿姨在小区广场拦住他,塞了张纸条和一百块钱。“小朋友,帮我给名单上这些人打电话,就说'王奶奶的剪纸班周四改到社区二楼',打完这叁页纸就行。”孩子举着烫手的钞票,在原地愣了半天。
叁小时里究竟发生了什么
回到家,他盯着旧手机犹豫了很久。第一个电话打给李爷爷,耳背的老人反复问“谁家的娃娃”,他不得不扯着嗓子重复了五遍。第二个是张阿姨,听说要改地点立刻抱怨起来:“怎么又改?上次不是说了固定周一吗?”他支支吾吾答不上话,脸烫得像发烧。第叁个电话直接就被当成了骗子,对方嘟囔着“现在小孩也搞电信诈骗”就挂了。
那晚他从六点打到九点,中间啃了两口面包。说到后来嗓子冒烟,但意外的是,最后一个接电话的奶奶竟和他聊了起来:“孩子,谢谢你啊,我女儿在外地,好久没接到这么耐心的电话了。”
后来才知道,那位王奶奶是社区老年手机班的老师,以前都是她自己通知学员,现在腰不好住院了。她说特意找初中生,是因为“孩子声音干净,老人家听着亲切”。
这事在班里传开后,居然有了后续。班上有个父母在外打工的男生,也试着自己贴海报:学生兼职叁小时百元通话。不过他的服务对象变成了独居老人——教他们用智能手机,帮他们联系外地子女。虽然赚得少些,但他说每次老人笑着塞给他水果时,心里都暖烘烘的。
现在想想,这哪是单纯的兼职啊。那些独自在家的老人,或许更缺个能说说话的人。我邻居家的初中生现在每周都去陪陈爷爷打电话,教他怎么用微信语音。老人学会了给女儿发消息,整个人都精神多了。
有时候看似普通的宜城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,背后连接的是两颗需要温暖的心。现在城里有不少孩子开始做这种“声音志愿者”,虽然还是收点辛苦费,但已经变成了一种特别的陪伴。
昨天看到个画面特别触动我:有个男孩蹲在楼道里边打电话边画图,仔细听才知道是在教电话那头的老人怎么存号码。“先点那个绿色的图标,对,就是像电话的那个...”夕阳落在他身上,那声音轻柔得像是怕惊扰了什么。
也许我们身边正悄悄发生着很多这样的故事。那些看似平常的通话,正在变成连接两代人的特殊纽带。就像社区网格员说的,这些孩子用他们的方式,让很多孤单的声音找到了回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