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昌火车站小巷子,文昌站周边小街巷景
文昌火车站出站往右一拐,你就会发现那条藏着烟火气的小巷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旁老式骑楼的墙缝里钻出几丛绿茸茸的苔藓。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过屋檐,把晾衣绳上飘动的白衬衫染成淡金色,空气里有刚出锅的椰子糕甜香。
巷口修车铺的王伯总是坐在竹椅上摇蒲扇。我第一次问他有没有冰镇椰子水,他眯眼指指角落的红色保温箱:"自己拿,五块。"后来混熟了才告诉我,这巷子比他年纪还大,当年文昌站还叫文昌铺前站时,挑着鱼虾的渔民天没亮就在这儿歇脚。
巷尾那盏永不熄灭的灯
再往深处走能看见家竹编店,林姨每天就坐在店门口编虾笼。手指翻飞间竹篾变成精巧的笼子,她说现在虽然用的人少了,但总有老主顾认她的手艺。最让我触动的是,她丈夫每晚九点准时在店门口挂起煤油灯,明明早装了电灯,可他说:"万一有赶夜路的乡亲认不得新站台,看着这灯就能找回来。"
傍晚时分,文昌站周边小街巷景才真正活络起来。叁轮车铃声混着炒锅滋啦声,海鲜排挡把塑料桌椅摆到路沿,穿花衬衫的大叔端着椰汁蹲在路边喝。卖清补凉的阿姐认熟客,见我来总会多舀一勺芋圆。有次台风天我困在店里,她笑着说:"急啥,这巷子的排水比新建的马路还灵光哩。"
转角报刊亭兼修手机,老板娘总在追泰剧。有回我手机充不进电,她拆开一看就乐:"又是海风闹的,给你换尾插。"等着修机的工夫,她指着对面水泥墙说那里原先是公社广播站,现在还能找到埋线桩的痕迹。我忽然觉得这条巷子像本立体的地方志,每块砖都藏着故事。
最近巷子中段开了家网红糖水铺,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复古招牌前排队。但老街坊还是更爱去传旺叔的茶摊,叁块钱能喝一下午老爸茶。有次看见游客拿着导航转悠,传旺叔直接拎着茶壶带路:"什么文昌火车站小巷子,我们这儿都叫火车路二巷!"他那自豪劲儿,仿佛守护着什么了不起的宝藏。
雨季来时,雨水会顺着骑楼的兽首滴漏敲在青石上。我躲在骑楼下避雨,闻着老木头遇潮散发的沉香,看文昌站站台灯火透过雨帘变得朦胧。忽然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文昌人离家多年后,最怀念的总是这条不起眼的小巷。它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始终温热的血液在这里缓慢流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