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长做服务的小巷子,天长服务巷弄日常
这条小巷子就在老城区百货大楼后身,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总汪着前两天雨水留下的浅洼。巷子窄,两个人并排走都得侧侧身。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地方,从早到晚,人气儿都挺旺。
巷口王师傅的修车摊,算是这儿的地标了。他那辆叁轮车上,扳手、钳子、打气筒摆得满满当当,人总是蹲在地上,埋头捣鼓着什么。你从他摊前过,他多半会抬起头,扶一下滑到鼻尖的老花镜,咧嘴一笑:“车没事吧?打点气不?”声音哑哑的,听着却踏实。他在这儿一蹲就是二十年,巷子里谁家自行车、电动车有点小毛病,都往他这儿推。他不紧不慢地看看,这儿拧拧,那儿紧紧,多半时候都不收钱,或者说,“就给个块八毛的零件钱得了”。
再往里走几步,是李阿姨开的小裁缝铺。铺面小得只能转开身子,那台老式缝纫机踩起来,“哒哒哒”的声音能传出老远。改个裤脚、换个拉链,这些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动手的小活儿,李阿姨却做得一丝不苟。她常说:“这衣裳还没到不能穿的地步,弄弄就好咯。”街坊邻居拿来改的衣服,她总要翻来覆去地看,嘴里念叨着:“这儿收一点,显得精神”,“腰身这儿放一放,穿着舒坦”。她手里飞针走线,嘴里跟等候的老姐妹聊着家长里短,这小铺子,倒成了个说说心里话的地方。
巷子里的那些人情味儿
中午饭点儿,巷子里的香味就勾得人走不动道儿。卖盒饭的刘姐手脚麻利,两素一荤,米饭管饱,价钱也实在。附近工地上的人,还有周围商铺的伙计,都是她的老主顾。她记性好,谁不吃辣,谁爱多要点汤汁,都门儿清。有时遇到熟人钱没带够,她便摆摆手:“下回再说,先吃着!”这种天长服务巷弄日常里积攒下来的信任,比什么都金贵。
下午的时光要慢些。巷子深处那家没有招牌的理发店,老师傅正给一位老大爷剃头。推子“嗡嗡”响着,碎头发茬儿纷纷落下。两人也不多话,偶尔聊聊天气,或者子女的工作。理完了,老师傅拿个小圆镜在后面照照,问一声:“咋样?”大爷眯着眼瞅瞅,点点头:“挺好。”十块钱递过去,这桩生意就算成了。没什么花哨的,图的就是个舒服、熟稔。
傍晚时分,放学的小孩们像一群小鸟,“呼啦啦”地飞进巷子。他们熟门熟路地在修车摊前停下,打点气;在刘姐那儿买根烤肠,解解馋。他们的笑声、吵闹声,让这条安静了一下午的小巷,又重新活泛了起来。家家户户的窗户里,开始飘出炒菜的香味和新闻联播的声音。
你说这些做服务的小巷子,有什么特别的呢?好像也没有。它不时尚,也不宏伟,做的都是最普通、最不起眼的小本生意。但它就像城市的毛细血管,输送着生活最必需的养分。在这里,你能触摸到生活真实的温度,那是一种被需要、被信任的感觉。天长服务巷弄日常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成了这片街区离不开的存在。它或许会一直这么旧下去,但只要那“哒哒”的缝纫机声和“嗡嗡”的推子声还在,那份踏实与温暖,就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