丹江口火车站后的小巷,火车站侧旁的小街
丹江口火车站后的小巷,就像个藏在正装口袋里的小零钱,不起眼,却总能在你需要时给你点小惊喜。我刚从那出来没多久,那股子混合着饭菜香和潮湿青苔的气味,好像还粘在衣服上。
从出站口往右一拐,绕过那排崭新的出租车,你就能瞧见它了。它和正对着火车站前广场那条气派的迎宾大道,简直是两个世界。大马路宽得能并排开六辆车,路灯亮得跟白天似的;而这条小巷呢,窄得两辆电动车错车都得小心翼翼,头顶是各家各户晾衣服的竹竿,还有横七竖八的电线。
声音与气味交织的画卷
一脚踏进去,声音先涌过来。不是火车进站的汽笛,是更生活、更贴肉的响动。左边小吃摊的油锅滋啦作响,右边五金店里传出敲打金属的叮当声,谁家孩子在哭,又有老人在吆喝孙子回家吃饭。这些声音混在一起,不觉得吵,反而像首挺催眠的交响乐。
气味就更丰富了。刚出锅的烧饼带着面香和芝麻香,直往鼻子里钻;旁边水果摊的橘子味儿甜丝丝的;再往里走,老房子墙根下飘来一阵阵苔藓的土腥气。这些味道缠在一起,就成了这条小巷独有的标签。
我常去巷子中间那家“老李面馆”吃早饭。店主是个有点驼背的大叔,话不多,手上的动作却利索得很。他也不问你吃什么,看你来了,点点头,就开始扯面。面条是现扯的,扔进翻滚的大锅里,几分钟后捞出来,浇上一大勺熬得浓稠的肉臊子。热气腾腾地端上来,吃一口,整个人从里到外都舒坦了。老李说他在这巷子里住了叁十多年,看着火车站翻新了又翻新,就他这小店没挪过窝。
老街坊与慢时光
巷子里的节奏,跟火车时刻表是反着的。火车站里的人都行色匆匆,拖着行李箱,追赶着时间。而巷子里的人,好像把钟表调慢了几个节拍。下午两叁点,总能看见几个老人坐在小马扎上,围着下象棋,一盘棋能消磨整个下午。旁边理发店的老师傅,不紧不慢地给客人洗着头,聊着昨天的电视剧情。
这火车站侧旁的小街,就像一个生活的缓冲带。刚从火车上下来,带着一身旅途疲惫的人,走进来,吃碗热面,喝杯凉茶,那颗被车速带得发慌的心,慢慢就落回了肚子里。它没有宏大的叙事,只有具体而微小的生活。墙上斑驳的水渍,窗台上开得正艳的月季花,午后在墙角打盹的猫,都是它的语言。
我有时会想,为什么对这里这么有感情。大概是因为,在一切都追求速度和效率的今天,能有这么一个地方,让你心安理得地慢下来,看看生活本来的样子,本身就是一种治愈。它不试图成为什么地标,它就是它自己,一个紧挨着交通枢纽,却固执地守护着自己步调的丹江口火车站后的小巷。
天色渐晚,巷子里亮起昏黄的灯光。我又回头看了一眼,它静静地卧在那里,身后的火车站灯火通明,人声鼎沸,而它自有它的安静与从容。明天,南来北往的火车依旧会准时抵达和出发,而这条小巷,大概还会飘着它的面条香,响着它的叮当声,迎送着一个又一个平凡的日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