辽源学生品茶工作室,学生茶艺交流活动
走进辽源学生品茶工作室,总能闻到空气中飘着的淡淡茶香。几个学生围坐在原木茶桌前,有人正小心翼翼地往紫砂壶里注水,蒸腾的热气把他们的笑脸映得朦胧又明亮。这里没有死记硬背的紧张感,倒像是回到了家客厅般自在。
穿棉麻衬衫的大二学生小林把闻香杯递给我:“你闻闻看,这款龙井是不是有炒豆子的香气?”我学着他的样子轻轻晃动杯子,果然捕捉到那股特别的焦香。他眼睛一亮,迫不及待地开始讲解如何通过水温控制茶叶的舒展程度。旁边扎马尾的女生忍不住插话:“我刚开始连85度水是什么概念都没有,现在都能靠手感判断了。”
从茶具认识开始的故事
记得第一次参加活动时,我看着茶架上各式各样的器具有点发懵。盖碗、公道杯、茶漏……每样工具都有它存在的理由。负责教学的学姐拿着茶则示范取茶动作,总不忘提醒“茶叶不要装太满,七分满最合适”。她说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,就像做人做事要留有余地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,在这个手机不离手的年纪,大家竟能安心放下电子设备,花整个下午练习注水的手势。大一的学弟告诉我,他本来只是冲着免费茶点来的,后来却迷上了观察茶叶在水中舒展的样子。“就像看一场慢动作的舞蹈,”他边说边比划,“特别是银针白茶,一根根竖在水里特别美。”
茶席间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:“这泡回甘很明显”“咦?这壶的岩韵是不是比上回更足了”。他们不是在背诵茶经,而是在分享真实的味觉体验。有时因为水质不同,同一款茶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风味,这时候整个茶桌都会热闹起来,像发现了新大陆般兴奋。
工作室的角落里放着成员们自制的茶叶标本。每片茶叶背后都记录着产地信息和冲泡心得。有次我们看到被虫咬过的东方美人茶,原本觉得外观不佳,冲泡后却喝到了意外的蜜香。这个发现让大伙儿讨论了好久——有时候缺陷反而成就了独特风味,这道理放在喝茶上是这样,放在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?
现在每周最期待的就是周末的学生茶艺交流活动。不只是为了学技艺,更是喜欢那种围坐聊天的氛围。大家会轮流当主泡,从温杯烫盏到分茶奉茶,每个步骤都做得有模有样。当茶水从公道杯依次注入品茗杯时,那种流淌的仪式感特别动人。
最近我们开始尝试调配适合学生口味的花草茶。有人带来了自家晒的桂花,有人贡献了冻干柠檬片。经过十几次调整,终于配出一款带着桂花香的红茶,大家开玩笑说要给它取名“九月”。虽然配方还很稚嫩,但这份亲手创造的喜悦,比任何现成的好茶都来得珍贵。
透过工作室的玻璃窗,常能看到路过的同学好奇张望。有次一位体育生犹豫着推门问:“我完全不懂茶,可以参加吗?”大家笑着给他挪位置,递上一杯刚沏好的铁观音。现在他已经是固定成员,还发明了用冷泡茶补充运动水分的办法。你看,茶的世界从来都不设门槛。
茶凉了再续,人来了又走,但这个充满茶香的空间始终在那里。它不急着教我们成为茶道大师,而是让我们在杯盏之间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也许很多年后,当我们在某个疲惫的深夜泡开一撮茶叶,还会想起在辽源学生品茶工作室里,那些与青春有关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