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安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,安宁茶叙选举初选工作坊
这两天路过城南老街,发现巷子口新开了两家挺特别的铺子。一家叫“宁安喝茶大选海选工作室”,另一家挂着“安宁茶叙选举初选工作坊”的木头招牌。这两家店面对面开着,门口都摆着青瓷茶罐,飘出来的茶香缠在一起,分不清谁家的更好闻。
我揣着好奇推开左边那家工作室的玻璃门,穿亚麻衬衫的店主正给客人递茶样。“我们这儿每季度办一次茶叶大选,”他指着墙上的评比板解释,“茶友们盲品打分,得票最高的茶就是当季‘茶王’。”白板上贴满了铁观音、普洱、凤凰单丛的照片,底下用磁铁扣着投票纸条。
茶汤里的民主
对面工作坊的做法更生活化。叁五个熟客围坐在老榆木茶台前,店主一边烫杯一边闲聊:“咱这儿不搞海选,新到的茶样先在小圈子里试喝。”穿格子衫的大叔呷了口茶汤:“上次那款岩茶,就是咱几个初选出线的,后来在对面大选拿了季军呢!”
其实两家店的主理人是亲兄弟。哥哥坚持要用标准化流程评选,弟弟更相信老茶客的舌尖。有回福鼎白茶在工作室海选落败,却在工作坊的茶叙里被发掘出来。现在兄弟俩常互换茶样,工作室的评选表也添了“初选推荐”栏。
最近他们在合办“民间茶王”擂台,参赛茶要先经过工作坊两轮茶叙初选,才能进入工作室的正式海选。昨天看见两位店主站在街心交换茶叶罐,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老长,陶罐里的茶香顺着风飘满了整条青石板路。
茶客们现在习惯先到工作室看当期大选榜单,再去对面工作坊尝刚初选入围的新茶。穿校服的女生捧着笔记本认真记录:“原来选茶和选音乐差不多,既要大众票选也要专业筛选。”她指了指工作坊窗台上的试饮杯:“不过最好喝的,永远是跟着感觉选中的那款。”
青花瓷碗里的茶汤漾着金圈,茶叶在杯底慢慢舒展成原来的模样。或许真正的茶道不在于评选规则,而是让每片叶子都能遇见懂得欣赏它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