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感品茶外卖工作室,孝感茗茶外送服务点
最近发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,我们孝感街坊邻居间聊起喝茶,话题总绕不开那两个地方——孝感品茶外卖工作室和城东那家孝感茗茶外送服务点。这两家店名听着像兄弟俩,实际还真都是把茶香送进千家万户的好手。
先说工作室吧,开在老城区巷子深处。第一次去找差点错过,青砖墙上就挂个木招牌,推门倒别有洞天。店主是个戴圆眼镜的年轻人,边烫茶具边说:"咱们不搞花架子,您点单十分钟内准出锅。"他管冲泡叫"出锅",听着跟炒菜似的亲切。有回去得巧,正遇见他对着手机教客人:"您家玻璃杯也能泡,水温别太烫,龙井要像对待春笋尖儿那样轻手轻脚。"
茶香飘进小区楼
现在年轻人总说"懒人经济",我倒觉得是他们会享受。上个月暴雨天,我们小区张老师捧着还烫手的紫砂壶直乐:"这孝感品茶外卖工作室真周到,连温壶的棉套都备齐了。"他家书房窗台上,常年摆着工作室送的试饮包,茉莉针王用独立小袋装着,他说拆封时总有打开情书的惊喜感。
转过永新桥往东,蓝底金字的"孝感茗茶外送服务点"总飘着茶香。他们家和工作室不太一样,更像街坊茶铺升级版。老板娘每天清早都在柜台后摇着蒲扇焙茶,遇上老主顾就招呼:"今儿新到的信阳毛尖,给您留了两斤头采的。"她记性特好,叁楼孕妈妈只喝低温冲泡的安吉白茶,七楼退休教授专爱重焙火的岩茶——这些口味偏好,都记在她手边那本泛黄的记事本里。
其实观察久了发现,这两家模式各有巧妙。工作室像茶界"私厨",专注定制化体验。上次他们推出"四季茶单",春配狮峰龙井,夏荐凤凰单丛,还配了应季茶点。而服务点更贴近日常生活,除了现泡茶外卖,还卖散装茶叶。有回看见邻居拎着菜篮子进来:"称半斤普洱,顺便带杯泡好的金骏眉。"这场景忽然让我觉得,茶道不再高高在上,反而成了柴米油盐里的风雅。
前两天路过工作室,恰遇他们在培训新骑手。那个圆眼镜店主正演示怎么固定外卖箱:"乌龙茶要正放,奶茶需单独隔开,像给茶叶们安排座位。"而服务点那边,老板娘新添了代客存茶服务。住对门的李奶奶存了罐铁观音在那儿,她说:"比放自家橱柜省心,想喝了就让伙计送上门,这孝感茗茶外送服务点快成我的移动茶仓啦。"
忽然想起小时候,父亲总带我去解放路的茶庄。那时买茶要正襟危坐先品叁道,现在手机点一点,茶汤就能带着温度来到手边。时代在变,但孝感人爱茶的心没变,只是换了个更自在的方式继续着。或许明天该试试那家工作室新荐的桂花乌龙,听说焖泡后会有雨后桂园的甜香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