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,学生兼职一小时50陪玩
最近在小区布告栏看到个挺扎眼的纸条:“绵阳初中生一小时50元约小孩”,底下还用水笔加了行小字——“陪玩游戏、辅导作业”。这让我想起前几天邻居张阿姨的吐槽,现在连初中生都开始搞副业了?
顺着纸条上的电话打过去,接听的是个嗓音稚嫩的男生。他解释说主要是帮附近双职工家庭照看小孩,周末陪玩奥特曼卡片或者检查数学题。“比发传单轻松,赚得还多些。”他语气里带着小得意。我算了一笔账,按每次两小时算,周末接叁四单就能挣叁四百,对初中生来说确实是笔可观的零花钱。
陪玩市场的供需密码
这种学生兼职一小时50陪玩的模式突然走红不是偶然。隔壁楼的李姐告诉我,自从找了初中生陪她儿子下象棋,孩子从手机游戏里抬头的次数明显多了。“小老师会带他折纸火箭,这些都是我们家长早忘了的手艺。”她笑着说。比起每小时动辄上百的家教,这种半玩半学的模式显然更受家长欢迎。
在公园碰到带学生做社会调查的王老师,他扶了扶眼镜说:“现在孩子课余时间比我们想象中值钱。”他班上有个女生靠教剪纸手艺已经攒够了买绘画板的钱。不过他也提醒,这些初中生出门接活最好有家长知情,毕竟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。
我在少儿图书馆观察过几个这样的“陪玩约会”。扎马尾的初中女孩正带着二年级小朋友念绘本,读到精彩处还会模仿故事里的角色声音。旁边穿校服的男生则在围棋盘前抓耳挠腮,他对面梳羊角辫的小女孩反而老成地说了句:“落子无悔哦。”这样的画面,确实比冷冰冰的补习班多了几分生机。
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方式。小区便利店的老板娘就嘀咕:“半大孩子带更小的孩子,别把人家磕着碰着。”她更倾向找专业的托管机构。但马上有顾客反驳:“现在初中生懂得可比我们那会儿多多了,我闺女昨天还教邻居小孩用编程软件画烟花呢。”
随着暑假临近,这类学生兼职一小时50陪玩的服务估计会更火爆。我在社区论坛看到已经有家长组团预约,还有初中生推出“包月套餐”。这种自发的劳务关系正在形成独特的社区经济链,或许能给我们看待青少年社会实践打开新思路。
黄昏时分又经过布告栏,发现那张纸条旁新贴了张打印版广告,除了常规陪玩项目,还特别标注“可辅导机器人编程入门”。这届年轻人,确实总能在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创造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