潍坊那里有站小巷,潍坊那条有站的小巷
潍坊那条有站的小巷,我打听了很久才找到。街角修车铺的老大爷用沾满机油的手往前一指:"你说的是铁路桥底下那条吧?往前走到红绿灯,看见个包子铺就往里拐。"
巷子比想象中还要窄,两旁的老墙爬满了青苔,墙根处停着几辆落满灰尘的自行车。往里走不远,果然看见个旧站台,蓝色的铁皮顶棚已经褪色,木制长椅磨得发亮。站牌上的字迹模糊了,只能隐约认出"潍坊"两个字。
巷子里的老居民
站台旁边有家杂货店,老板娘正坐在门口择菜。我问她这站台是做什么用的,她头也不抬:"以前通勤车在这儿停,早上六点一班,下午五点一班。现在嘛..."她顿了顿,"就剩我们这些老街坊在这儿坐坐。"
正说着,有位戴老花镜的大爷端着茶杯走过来,很自然地坐在长椅上。听说我在打听这个站台,他立刻来了精神:"这站台可有年头了。八十年代那会儿,每天早晚可热闹了,等车的人能排到巷子口。"他抿了口茶,"现在年轻人都在新区买房,谁还往这老巷子跑。"
杂货店的收音机里飘出咿咿呀呀的戏曲声,和远处新区的车流声混在一起。站台前的铁轨早就拆了,地上只剩两道浅浅的印子。
变化的痕迹
我在巷子里转悠,发现墙上有不少涂鸦,看样子是年轻人画的。有幅画特别有意思:蓝色的火车头从墙壁里冲出来,后面拉着彩虹。和旁边斑驳的老墙放在一起,倒也不显得突兀。
再往里走,看见几个年轻人正在改造一栋老房子。脚手架搭了一半,露出来的木梁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告诉我,他们想开个工作室:"就是看中了这里的安静,还有这个老站台,挺有味道的。"
站台旁边新开了家咖啡馆,老板娘很年轻,她说客人最喜欢坐在靠站台的位置。虽然火车不会再来了,但看着那个蓝色的顶棚,就觉得时间慢了下来。
傍晚时分,站台前渐渐聚起了人。刚放学的小孩在空地上踢毽子,下班的人路过时会停下来聊几句。杂货店门口,几个老人正在下棋。站台那盏老式路灯亮起来时,昏黄的光把所有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。
我突然明白了,虽然火车不再停靠,但这个小站台依然在发挥着它的作用。它不再是等车的地方,却成了大家相聚的角落。就像那位下棋的大爷说的:"车不来了,人还在啊。"
离开的时候,我又回头看了一眼。暮色中的站台静静地立在那里,蓝色的顶棚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。这条潍坊那里有站小巷,藏着的不只是一个老站台,更像是个时间的容器,装着一代代人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