禹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禹州女院后街还能逛吗
那条熟悉的后街还在吗
前两天刷手机,突然看到有人问禹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。这个问题像把钥匙,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匣子。说实话,看到这个问题时我愣了一下——对啊,那条飘着烤红薯香的小街,现在变成什么样了?
记得那时候刚入学,学姐们最先推荐的就是后街。窄窄的巷子挤着二十多家小店,傍晚时分最是热闹。卖鸡蛋灌饼的阿姨总能记住每个人的口味,奶茶店小妹会在杯子上画笑脸,文具店的老板经常给学生打折。最让人怀念的是冬天,捧着刚出炉的糖炒栗子,和室友边吃边聊走回宿舍,连呼出的白气都带着甜味。
去年路过时确实发现有些变化。几家老店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饮品店和快递驿站。但让人欣慰的是,那家开了十多年的书店还在,只是多了外卖窗口;麻辣烫摊子还在老位置,只是换了更亮眼的招牌。老板笑着说:“学生们都毕业了好几批,但我这味道一直没变。”
最近特意挑了周五晚上又去了一趟。五颜六色的招牌亮起来时,整条街突然就活过来了。新开的炸鸡店排着队,但旁边卖编织手作的小摊前也围着不少姑娘。现在禹州女院后街还能逛吗?我的答案是肯定的,虽然店铺换了些,但那种让人放松的氛围一点没少。下课的学生叁叁两两地闲逛,偶尔能听到“这个发卡好可爱”、“要不要试试新出的芝士茶”这样的对话。
和水果摊的大叔聊起来,他说这条街能留住人气,是因为店家们都懂学生的心思。“大家要的不是多高档,而是那种随手能买到快乐的感觉。”这话说得真在理。五块钱的章鱼小丸子,十块钱的花束,十五块钱能坐一下午的自习茶座——这些看似普通的小确幸,恰恰是后街最迷人的地方。
变化总是会有的。有的店铺装上了扫码点餐系统,有的开始做直播带货。但好在,当你走在青石板路上,依然能闻到熟悉的烤串香味,依然能看到店主和熟客打招呼的热乎劲儿。这种烟火气,是再智能的商城都给不了的。
所以啊,如果你也在琢磨禹州女子学院后街还可以玩吗,不妨亲自去看看。也许你会找到记忆里的味道,也许会发现新的惊喜。那条街就像个老朋友,虽然换了件新衣服,但骨子里的亲切感永远不会变。它静静地等在那里,等着下一个放学后的黄昏,继续见证着青春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