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石桥附近一百元叁小时,邻区百元叁小时服务
大石桥旁的叁小时时光
那天路过建设路拐角,刚好看见电线杆上贴着一张手写告示,上面清清楚楚写着“大石桥附近一百元叁小时”。这行字让我忍不住停下电动车,掏出手机算了算账。现在随便看场电影都要五六十,喝杯奶茶都得二十出头,这一百块能买整整叁个小时的服务,说实话挺让人心动。
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按广告上的地址找了过去。其实就在大石桥地铁站叠口出来,穿过那条卖菜的小巷子,拐进一栋老居民楼里。敲门进去才发现,是个挺宽敞的共享厨房。老板娘系着围裙正在教几个年轻人包饺子,灶台上炖着排骨,满屋子都是家的味道。
原来这一百元叁小时,租的是个设备齐全的厨房。电磁炉、电饭煲、炒锅蒸锅一应俱全,油盐酱醋都备着,墙上的格子里还放着二十多种常用调料。最贴心的是角落里那个双开门冰箱,冷藏室里冰着各种新鲜食材,旁边小黑板上用粉笔标着价格:鸡蛋一块五一个,猪肉二十八一斤,青菜叁块一把,明码标价,比超市还便宜些。
后来我成了这里的常客。每周总要去那么一两次,有时候是中午休息时间跑过来炒两个小菜,有时候是周末约朋友来聚餐。有个周叁下雨,我约了客户谈事情,咖啡馆都坐满了,干脆把见面地点定在这儿。一边炖着冬瓜排骨汤一边谈合作,气氛反而比在咖啡馆轻松多了。客户笑着说,这比在会议室里闻打印机的臭味强多了。
熟悉之后才发现,像我这样的老客人还真不少。对面楼住的李阿姨每周叁下午准时来包饺子,说是儿子爱吃手工水饺;斜对面写字楼里那几个程序员经常组团来改善伙食,最拿手的是红烧牛肉面;还有两个年轻妈妈固定每周四来烤饼干,说是要给孩子当点心。这小小的厨房里,总是飘着不同人家的饭菜香。
上个月同事小张过生日,我们七八个人在这儿折腾了四五个菜。虽然最后糖醋排骨有点焦,清蒸鱼忘了放葱丝,但大家围着折迭桌热热闹闹吃饭的感觉,比在饭店里自在多了。结账时算了算,人均还不到四十块钱。小张吹蜡烛的时候说,这是工作以来过得最像家的生日。
前两天听说在邻区百元叁小时服务也开了分店,装修得更时髦些,还添了空气炸锅和破壁机。不过我还是习惯来大石桥这边,熟悉的水龙头开关声,窗台上那盆薄荷长势正好,冰箱门上贴满了客人留下的感谢便签。这些细碎的生活痕迹,让这叁个小时变得格外踏实。
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,能有个地方让人慢下来煮顿饭,闻闻米香,听听炖汤的咕嘟声,确实是件挺治愈的事。有时候菜炒到一半发现少根葱,隔壁灶台的大姐会顺手递过来;蒸鱼的时候忘了时间,对面的大哥会帮忙关火。这些细小的善意,让每个叁小时都变得温暖起来。
昨天看到新来的小伙子在学炒土豆丝,油还没热就把菜丢进锅里,溅得手忙脚乱。老板娘不慌不忙地递过锅盖,站在旁边慢慢教他热锅冷油的诀窍。灶上的小火苗蓝盈盈地跳动着,砧板上传来有节奏的切菜声,这个画面让我忽然觉得,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,总有些角落藏着生活的本真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