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巷弄深处的温情故事
巷口的油条摊
凌晨五点半,老陈的油条摊准时亮起那盏昏黄的灯。面团的香气混着油锅的滋滋声,在这条窄得只能容两人并肩的巷子里弥漫开来。他媳妇素英蹲在巷子拐角处搓洗床单,肥皂泡顺着青石板缝隙慢悠悠地往排水沟漂。这条150米长的小巷,从东头走到西头不多不少正好150步,老陈每天都要走上十几趟。
"今天生意还行?"素英抬头擦了把汗,手上的泡沫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。老陈把炸得金黄的油条捞出来沥油:"比昨天多卖二十根。"两人相视一笑,又各自忙活起来。这条巷子见证了他们二十年的日子,从摆摊第一天被城管追着跑到现在有了固定摊位,从租住在巷尾8平米的屋子到去年终于买下二楼那间带厨房的小套间。
巷子里的烟火气
巷子中段有家裁缝铺,王阿姨踩着缝纫机帮邻居改裤脚。机器声咔嗒咔嗒的,像在为这条巷子打着节拍。"陈师傅,给我留两根油条!"她探出头喊了一嗓子,手里的活计却没停。老陈应着,顺手把刚出锅的芝麻球装了两个,让往巷子里送豆浆的小伙子捎过去。这巷子里住着十来户人家,谁家爱吃啥大家都门儿清。
素英把洗好的被单晾在巷子两边的竹竿上,风一吹,床单就像扬起的船帆。她记得刚结婚那会儿,老陈总说等有钱了要买台洗衣机,可后来发现手洗的被子盖着更舒服,这事就这么搁下了。现在他们确实买得起洗衣机了,但素英还是习惯蹲在巷子口手洗,她说这样能听见老陈炸油条的动静,心里踏实。
巷子西头住着刚搬来的小年轻,租房中介带着看房时特意强调:"这离商业街就隔两条巷子,租金却便宜一半。"小情侣犹豫着问会不会太吵,中介笑了:"这条巷子安静得很,而且藏着全城最好吃的油条。"如今小两口也成了老陈的常客,女孩总说在这条150米的小巷里,看到了爱情最朴素的模样。
150步的温暖
下雨天最是热闹。雨水顺着老屋的飞檐串成珠帘,巷子里的人家都把盆盆罐罐摆出来接漏水。老陈照常出摊,只不过把摊位往屋檐下挪了挪。素英挨家挨户送还补好的衣服,裤腿挽得老高。王阿姨在裁缝铺门口支起伞,招呼放学回来的孩子们进来避雨。这时候整条巷子仿佛变成一个大家庭,谁家炖了肉都会给邻居盛一碗。
老陈常说,在这条150米的小巷里过日子,就像守着个小小的世界。每天看着熟面孔来来往往,听着各家窗户里飘出的炒菜声、电视声、孩子的哭笑声,心里就特别踏实。他们没想过搬去新小区,虽然儿子总说电梯房干净方便。但老陈觉得,高楼里关上门谁都不认识谁,哪像现在,晚上收摊时素英在巷子这头喊一嗓子,他在那头就能听见。
暮色渐浓时,家家户户的灯光次第亮起,把青石板路面照得泛着温润的光。老陈收完摊,和素英一前一后往家走。油条摊那盏灯还亮着,给晚归的邻居留个亮。这条150米的小巷见证着他们的爱情,没有轰轰烈烈,却像巷口那棵老槐树的根,在岁月里越扎越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