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德喝茶上课资源,英德品茶学习资料
最近不少朋友在问,英德红茶到底该怎么入门?说起来,这门学问还真有意思。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英德红茶时,对着琳琅满目的茶叶品种直发愣,金毫、毛尖、红玉...名字都挺好听,可怎么选啊?
后来跟着老师上了几节课才明白,原来选茶要先看产地。英德茶园多分布在石灰岩地貌,这种土壤长出的茶树叶特别肥厚。老师傅教我们个窍门:把干茶放在掌心哈口气,闻到的蜜薯香越浓,说明茶叶品质越好。这个方法我试过很多次,确实灵验。
泡茶的门道可不少
刚开始学泡茶时,我总掌握不好水温。有次用沸水直接冲,把好好的金毫茶都烫出了涩味。后来在茶艺课上,老师演示了“悬壶高冲”的手法:水壶要举高些,让水流划出优美的弧线,这样既能充分激发茶香,又不会烫伤茶叶。现在每次泡茶,我都会想起老师说的话:“好茶是慢慢醒过来的”。
说到上课,现在的英德喝茶上课资源真是越来越丰富了。线下有茶庄开设的体验课,线上也能找到系统的教学视频。我比较推荐新手先参加两叁次实体课程,亲手摸摸茶叶,看看茶汤颜色,这种体验是看视频替代不了的。等有了基础,再通过网课深化学习会更有效率。
记得有次在茶友家品茶,他拿出珍藏的1998年老茶。揭开紫砂罐的刹那,陈香扑鼻而来。那天我们聊到深夜,从茶叶采摘聊到存放技巧。他说这些年收集了不少英德品茶学习资料,光是读书笔记就写了叁大本。看着他如数家珍的样子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茶人情怀”。
现在周末有空时,我喜欢约上叁五茶友一起品茗。上周我们还搞了个盲品会,把五六种英德红茶混着泡。结果最有意思的是,最受好评的并不是最贵的那款,而是某个小山场的春茶。这事让我想到,喝茶这件事啊,终究还是要回归本味。价格标签不能完全代表茶叶的价值,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。
前两天整理书房,翻出刚开始学茶时记的笔记。看着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和茶渍,不禁笑出声来。从分不清茶种到能品出山场特征,这段路走得挺有意思。要是你现在也对英德红茶感兴趣,不妨先从基础款喝起,慢慢建立自己的味觉记忆。说不定哪天,你也会被这片叶子背后的故事深深吸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