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西小粉灯一条街,莱西小粉灯街区风貌
那会儿刚拐进这条街,我就觉着味儿不对。不是说有怪味儿,是那股子气氛,跟别的街不一样。路不宽,两边儿老房子挨得紧,家家门口都挂着一模一样的小粉灯。玻璃罩子圆滚滚的,透着点儿旧旧的粉,光晕柔柔地洒在青石板上。你说怪不怪,明明是傍晚,天还没全黑呢,可这些小粉灯一亮,整条街的时间就好像走得慢了。
住在街口的李奶奶,正坐在自家门槛上剥毛豆。她身后就挂着一盏。我问她了:“奶奶,这灯有些年头了吧?”她抬头笑了笑,手上的活儿没停:“可不是嘛,我嫁过来那会儿就有了。那会儿还是煤油灯哩,后来才通的电。”她指了指斜对过儿一家理发店,“你瞧老张那儿,他爷那辈儿就开始挂这灯了。咱们这条街,早年是卖手工玩意儿的,夜里看不清,就靠这粉灯笼照个亮,不刺眼,又能让人看清货。”
灯的念想,也是生意
顺着李奶奶指的方向,我溜达到了老张的理发店。店里陈设简单,墙上挂着几把老式推子。老张正给一位老主顾修面,动作不紧不慢的。“为嘛非得是粉色的灯呢?”我挺好奇。老张手里的剃刀顿了顿,想了想说:“老辈人传下来的说法,这粉光柔和,照得人脸色好,显得精神。您想啊,来做手艺、买东西的,谁不想看着自个儿精神点儿?日子那么难,有这么点儿光,心里头也亮堂些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:“现在嘛,也算是个招牌了,老远一看这莱西小粉灯一条街,就知道是这儿,错不了。”
正说着话,一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推门进来,说是从城那头专门开车过来的,就为了在这条街上拍几张照片。老张见怪不怪,笑着冲我努努嘴:“瞧见没,现在年轻人就爱这个调调。”这条街确实成了个稀罕景儿。不单是游客,连附近美院的学生也常来,支个画架,一坐就是半天,说这莱西小粉灯街区风貌独特,是别处找不到的景儿。
往前走几步,是家新开的小咖啡馆。老板是个叁十来岁的女人,把老房子重新捯饬了一下,但门口那盏小粉灯,她特意留了下来。我去点了杯喝的,跟她聊起来。她说刚盘下这店面时,也有人劝她换个洋气点的招牌灯。“我可没换,”她语气挺坚决,“这条街的魂儿,就在这灯上。没了这统一的粉色,跟别的商业街还有啥两样?人家来我这儿,喝的不是咖啡,是这种感觉。”她这话,我听着在理。
夜幕慢慢落下来了,街上的小粉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,光连成了片。这时候看,感觉更明显了。那光铺在石板路上,像是给整条街蒙上了一层温暖的薄纱。行人走在里头,脚步不由自主地就放慢了。有刚下班匆匆路过的,走到这儿,神色也缓和下来。几个老太太坐在路灯下唠家常,小孩子在光影里追着跑。眼前的莱西小粉灯一条街,活生生就是一个温暖的社区。
我站在街中间,四下里看着。左边是传统的老店铺,右边是新潮的小馆子,它们在这片统一的、温柔的粉色光晕里,一点也不冲突,反倒显得怪和谐的。这光,好像有一种魔力,能把新的旧的东西都揉到一块儿,还不让人觉得别扭。它不单是照着路,更像是在守护着一种氛围,一种让人心安的感觉。
准备离开的时候,我又回头望了一眼。整条街安安静静地卧在夜色里,只有那片粉色的光晕,暖暖地亮着。它不像霓虹灯那么抢眼,嚷嚷着要吸引谁,它就那么待在那儿,成了这条街的底色,也成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,心里头一点柔软的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