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康学院外援女,校外女援助力校园活动
最近走在阜康学院的校园里,总能看见几个陌生又活跃的身影。她们不是本校学生,却和同学们一起布置活动场地、讨论策划方案,成为校园里一道特别的风景线。这些被称为“校外女援”的姑娘们,到底给校园带来了什么变化呢?
记得上周二的社团招新会,舞蹈社请来的那位编舞老师让我印象深刻。扎着利落的马尾,带着七八个学生在银杏树下练基本功。“手腕要这样翻转,对,像拂过水面似的...”她边示范边纠正动作,明明是专业舞者,教起零基础的学生却格外耐心。有同学动作老是不到位急得满头汗,她反而笑着安慰:“我当初学这个动作摔了十几次呢,慢慢来。”那种既专业又亲切的劲儿,瞬间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。
当新鲜血液注入校园
说来也巧,我室友参加了市场营销课的实践项目,小组正好请来一位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学姐做指导。第一次讨论会上,大家还在纠结传统的促销方案,这位校外女援直接打开手机相册:“你们看,现在年轻人喜欢的快闪店、盲盒营销,我们能不能结合校园特色试试?”她带来的那些真实案例,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让课本上的理论突然变得鲜活起来。后来他们小组设计的“校园诗词盲盒”在实践展上拿了一等奖,室友到现在提起还特别感激:“要不是她点醒我们,可能现在还在死磕打折券方案呢。”
其实想想,这些校外女援最大的优势,就是她们站在校园与社会的交界点上。既理解学生们的思维模式,又带来了外界的新鲜空气。就像上个月校园艺术节,请来的策展人小林姐,她带着同学们把普通的教学楼走廊变成了沉浸式画廊。有学生担心作品太前卫会被质疑,她却说:“艺术就是要勇敢表达,我们先做出来看看反响嘛。”结果那些融合传统水墨和光影技术的作品,成了今年最受欢迎的打卡点。
不过要说最让人暖心的,还是她们那种不计较得失的投入。图书馆那位经常来帮忙整理古籍的研究员王姐,有次为了修复一本民国时期的校史资料,连续叁个周末都泡在修复室里。有学生过意不去要给她凑劳务费,她假装生气:“再说钱我可走了啊,能摸着这些宝贝就是我最大的报酬。”她修复的不仅是发黄的书页,更像是把一段快要消失的记忆重新拼凑起来。现在那本修复好的校史摆在图书馆门口,扉页上特意注明了参与修复的学生名字——你看,这就是榜样的力量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合作都一帆风顺。刚开始有些同学会觉得校外人士不理解校园文化,沟通起来有隔阂。比如设计系的实践课请来建筑师参与改造旧教室的方案,同学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遇到实际的施工规范,难免要反复调整。但正是在这种碰撞中,大家才真正明白什么是“带着镣铐跳舞”,怎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。后来那个改造方案虽然删减了很多炫酷的设计,却因为可实施性强被学校列入明年的预算,这大概就是成长的代价吧。
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团和课程开始引入校外女援,她们像一条条纽带,把校园和社会紧密相连。有时候我在想,这种交流最珍贵的地方,不在于带来了多少资源或技能,而是让同学们提前看到了未来更多的可能性。就像那位总来英语角的外企经理赵姐说的:“我当年也是从这个操场走向世界的呀。”她站在路灯下和学生们聊留学经历的身影,莫名让人相信,脚下的路真的可以通向很远的地方。
黄昏时分,又看见几位校外女援和同学们坐在操场的看台上讨论校庆方案,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。或许几年后,现在接受帮助的学生们也会成为别人的“校外援力”,把这份默契一直传递下去。校园本该就是这样啊——永远敞开大门,让不同的风在此交汇,然后吹向更远的地方。